梅姓起源
梅姓起源
1、源于子姓,出自商汤后裔太丁之弟梅伯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武王灭商后,封梅伯后裔于梅邑(今安徽怀宁梅城),号为忠侯。其后世子孙遂以祖先封地为姓氏,称梅氏,史称梅氏正宗。
2、源于姒姓,春秋是越王勾践之后封于梅里,以封邑名称为氏,后散居沅湘。
3、源于改姓而来,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①源于百越族,出自南北朝时期百越王梅安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荆楚南蛮民族中的梅氏,汉朝时居于南阳郡宛县一带(今河南南阳),因境内有梅溪河,称梅氏,后大部分融入汉族,少部分流入安南(今越南)。
②源于古越族,出自唐初安南蛮渠梅叔鸾,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梅叔鸾家族是古越族的后裔黎族,因枚埠地区有梅山(今越南河静石河),故为梅氏。
③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满族梅佳氏,祖先为汉族,汉末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绥分(今绥分河上游地区),后多冠汉姓为梅氏;
梅姓汉字演化满族梅勒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后冠汉姓为梅氏;
满族梅楞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冠汉姓为梅氏;
满族梅赫哩氏,亦称梅赫勒氏,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所冠汉姓为梅氏。
梅姓郡望堂号
郡望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辖地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等。东汉时期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府,改为汝南县。
宣城郡:西晋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从丹阳郡中分出来置为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辖地包括今繁昌、南陵、青阳、池州、石台、太平、泾县、宁国、广德等。
文山州: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胖舸郡,辖地包括今文山、砚山、马关县等。东汉隶牂牁郡,辖地包括今文山、砚山、马关、西畴、麻栗坡等地。
北海郡: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分齐郡置郡,治所在北海(今山东昌乐),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烟台一带地区。
堂号
梅姓渊源汉中堂:秦朝梅徽避乱迁陕西汉中,子孙发展后建祠称汉中堂。
内江堂:明洪武年间,有梅氏一支迁四川内江,子孙建祠堂称内江堂。
麻城堂:两汉时期,梅观颐偕李氏为避王莽之乱,迁湖北麻城,子孙建祠称麻城堂。
文山堂:以望立堂,亦称盘龙堂、群舸堂、越寓堂、胖舸堂、马关堂。
北海堂:以望立堂,亦称高阳堂。商王朝子姓源出东夷的一支,以北海玄鸟为图腾,封地梅国在青州,地望北海,因建宗祠称北海堂。
宣城堂:以望立堂,亦称宣州堂、宛陵堂。宋人梅尧臣,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著有《宛陵集》,世称宛陵先生。
汝南堂:以望立堂,亦称上蔡堂、郏州堂、龙山堂。北海堂后裔夏壬祖转封汝南侯,其堂号便是汝南堂。
绩学堂:清朝天文学家梅文鼎擅诗文,子孙建祠称绩学堂。
尉仙堂:西汉寿春人梅福,官南昌尉,子孙建祠称尉仙堂。
太公堂:明朝梅士毅避乱迁贵州遵义府,子孙在綦江太公山定居。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33年),子孙在太公山梁家山建立祠堂,称梅家祠堂。
余庆堂:广西合浦县常乐镇梅屋村梅氏宗祠余庆堂。
梅姓家乘谱牒
族谱编者编纂时间藏地备注江苏南京金陵梅氏支谱十卷(清)梅寿康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江都梅氏族谱二卷(清)梅鸿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崇文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常州梅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文学堂木刻活字印本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仅存第十一卷浙江松阳汝南梅氏宗谱一卷(民国)梅信宽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浙江省松阳县大东坝乡外大阴村 浙江梅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浙江省云和县文物管理局仅存第二十一册安徽怀远梅氏族谱四卷(民国)梅源德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济南北洋印刷公司铅印本四册中国国家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北新洲梅氏宗谱六卷(民国)梅韫辉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湖北省新洲县三店镇南桥村 湖北新洲梅氏宗谱八卷(民国)梅烈忠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湖北省新洲县绿化乡周山村 广东顺德龙山梅氏家谱(民国)梅周鼎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手写本一册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台山端芬梅族家谱(清)梅命夔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手写本一册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梅氏宗谱十二卷(清)梅景范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映雪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缙云五云梅氏宗谱梅氏宗族谱委员会1996年计算机激光排版胶印本一册中国档案馆 浙江永康桥下村志朱士岳1992年计算机排版铅印本一册中国档案馆含梅姓族谱江阴梅氏宗谱十二卷(清)梅鸿知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文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中国档案馆 江阴梅氏宗谱十六卷(民国)梅骏信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文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中国档案馆 江苏昆陵横山梅氏宗谱(民国)梅宗如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尉仙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中国档案馆 安徽宣州宛陵宦林梅氏宗谱(清)梅朝宗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中国档案馆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浙江丽水梅氏宗谱(清)尤殩清朝年间手写本一册中国档案馆 梅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清)梅上进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保恒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中国档案馆
梅姓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
梅姓主要发源于黄梅县(今湖北省与安徽省交界处)、汝南县(今河南省宝丰县)。
先秦时期,梅姓主要活动于河南、安徽、江苏、湖北等地。秦汉时期,梅姓越过长江,南居两湖,西入四川,东南进入浙赣。唐宋时期,梅姓主要活动于安徽,四川、湖北、浙江、河南、江苏等地也有分布。明朝,梅姓以安徽、江西、湖北、四川、江苏、浙江等地分布为主。梅姓在宋元明600年中,主要向东南和南方地区迁移,形成了皖赣为中心的态势。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浙江、云南、湖北、安徽、河南、江苏、湖南、广东、重庆等地,梅姓有大量分布。中国大陆地区形成了以江浙、云南、鄂豫为中心的三块梅姓分布区。
梅姓拼写规则
梅姓取名规则
梅-Mei-最好不用声母是b.p.f的字为名,首字最好不用零声字母或拼音是y.w开头的字。双字名应避免全用m声母.ei韵母或阳平调的字。-最好不全用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名的意义与"梅"字的"梅花"的含义相连不要产生不佳的歧义。您的姓氏笔画为11画。 “梅”姓女宝宝取名 梅镳微 梅王简 梅娜飞 梅璎芯 梅逻引 梅怡助 梅引续 梅付白 梅融随 梅绩黉 梅见瑄 梅叶宣 梅孟绪 梅娴华 梅素范 梅莲秀 梅分丽 梅黄绪 梅馥来 梅有蒂 “梅”姓男宝宝取名 梅长纲 梅川剑 梅适石 梅锺映 梅昶清 梅佛仙 梅政立 梅孙正 梅聪年 梅熹伟 梅骥团 梅滨亨 梅百冬 梅攀占 梅崇慈 梅峻樟 梅滕丁 梅潮隐 梅竣凯 梅仙彬
梅姓QQ头像

QQ头像使用方法
把鼠标放到上面的一个QQ头像图片上,点击右键,选择“图片另存为”,把QQ头像保存到桌面上,然后点击QQ面板的“菜单”→“设置”→“个人设置”,这时就进入QQ的“个人设置”面板,然后在QQ头像右边点“更改”→选择“本地上传”→选择你刚保存的头像→最后点“确定”,这在你就拥有了超个性的QQ头像了,赶快试试吧。
只有QQ会员或QQ等级在16级以上的用户才可以使用QQ自定义头像!
姓氏名人
现代人气名人 梅艳芳 梅小惠 梅 婷 梅葆玖 梅永红 梅 芳 梅兰芳 近代人气名人 梅俐生 梅建华 梅幼先 梅 阡 梅合买提·司马益 梅籍芳 梅龚彬 梅日新 梅镇彤 梅兆荣 梅 行 梅盛伟 梅达君 梅 严 梅建平 梅镇岳 梅养正 梅贻琦 梅炀春 梅 益 古代人气名人 梅鼎祚 梅巧龄 梅健鹰 梅 根 梅雪舟 梅植之 梅超英 梅 洁 梅 冲 梅行思 梅裕凤 梅尧臣 梅曾亮 梅尧臣 梅成栋 梅尧臣 梅山拙逸 梅履端 梅葆玖 梅 铨
梅姓男孩名字推荐
梅梓航 梅月文 梅翠冰 梅可馨 梅晨曦 梅晨希 梅玉玲 梅梅天 梅一帆 梅一璠 梅若兰 梅芷焱 梅语轩 梅傲雪 梅倬茗 梅哲梓 梅欣翊 梅贞兰 梅子臣 梅书馨 梅志鹏 梅非亚 梅文明 梅熙源 梅豆豆 梅鸣含 梅文鑫 梅海祈 梅文哲 梅小兰 梅丙昆 梅俊明 梅小康 梅世明 梅梓荧 梅圆圆 梅乐康 梅纪佟 梅诗瑜 梅弈宁 梅桂宏 梅德熙 梅泽瑜 梅广麟 梅尊溢 梅俊宇 梅庆付 梅珑竣 梅力振 梅赞赞 梅奕菲 梅开泉 梅丙天 梅泰民 梅永毙 梅一帛 梅敬涵 梅淑慧 梅嘉霏 梅星蔚
梅姓女孩名字推荐
梅麦钰 梅诗雨 梅茹丽 梅璎亭 梅雅婷 梅媛婷 梅雯婷 梅筱萱 梅莉姗 梅尼彧 梅雨欣 梅尹彤 梅梦瑶 梅艺涵 梅璟雯 梅歆瑶 梅雨彤 梅雨寒 梅梦涵 梅静汶 梅璎薇 梅琳琬 梅雪葶 梅雪莹 梅紫菀 梅沛蔓 梅馥妮 梅思尼 梅竺阑 梅昏蔓 梅美葭 梅佳阒 梅枷叶 梅妃尥 梅雨栊 梅宛珊 梅纨娴 梅思滢 梅馨云 梅紫菱 梅彗楠 梅璎祢 梅木楠 梅若楠 梅若箬 梅妃淑 梅紫裳 梅泶娇 梅樨南 梅美薇 梅奕娇 梅贤芸 梅妮颖 梅禧怡 梅蓉蝶 梅宛阑 梅妮阑 梅璐昙 梅昀玲 梅妲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