砭庸针俗
拼音biān yōng zhēn sú
含义指救治凡庸鄙陋。砭:刺。古代用石针扎皮肉治病。
出处清·龚炜《巢林笔谈·双忠寺碑文》:“其文足以砭庸针俗,卓识大力,一空当世作者。”
典故出处
清·龚炜《巢林笔谈·双忠寺碑文》:“其文足以砭庸针俗,卓识大力,一空当世作者。”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指救治凡庸鄙陋。砭:刺。古代用石针扎皮肉治病。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针对时局采取对策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近代
详细解释
- 砭庸针俗是由“砭”、“庸”、“针”和“俗”四个词组成的成语。其中,“砭”意为用针刺,比喻批评;“庸”意为庸俗,指平凡、低级;“针”意为用针扎,比喻指责;“俗”意为庸俗之风,指不良的社会习俗。整个成语的意思是通过批评和指责揭示和改正庸俗之风。
使用场景
- 砭庸针俗常常用来形容那些不符合社会公德、道德伦理的行为,以及批评和指责这些行为的行为。可以用于教育、社会评论等场景中。
故事起源
- 砭庸针俗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位名叫孟子的大思想家。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非常重视道德伦理和人们的行为道德。他曾经说过:“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他的意思是,君子应该怀有正义和道德,而小人则只关心个人利益。这句话成为了砭庸针俗这个成语的来源。
成语结构
- 砭庸针俗的结构是ABCD,其中A代表“砭”,B代表“庸”,C代表“针”,D代表“俗”。
例句
- 1. 他经常用言辞犀利的方式砭庸针俗。2. 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是砭庸针俗,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每个字的意思与成语的整体含义联系起来记忆。例如,“砭”可以想象成用针刺,表示批评;“庸”可以想象成庸俗,表示低级;“针”可以想象成用针扎,表示指责;“俗”可以想象成庸俗之风,表示不良的社会习俗。将这些意思联系在一起,可以更容易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古代的道德伦理思想,了解孟子的思想和其他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此外,还可以学习其他与道德伦理相关的成语,例如“以德报怨”、“忍辱负重”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应该砭庸针俗,不做损害他人的事情。2. 初中生:老师经常用砭庸针俗的方式教育我们,让我们明白做人的道理。3. 高中生:大家应该共同努力,砭庸针俗,改变社会的不良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