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舌战群儒在词典中的解释
shézhànqún

舌战群儒

拼音shé zhàn qún rú

含义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典故出处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英文翻译

  • argue heatedly with a group of learned men <have a heated dispute with a group of scholars>

成语资料

  • 成语解释: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成语举例:诸葛亮舌战群儒,薛综谓刘玄德乃织席败履之徒。★冯玉祥《我的生活》第32章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口才好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谜面:诸葛亮出使东吴

成语故事

  • 东汉末年,刘表去世,刘琮投降曹操,形势对刘备与孙权极为不利。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一起前往东吴去说服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在孙权的殿前先后把张昭,虞翻、步陟、陆绩的投降主义驳得体无完肤,孙权终于同意联刘抗曹。

详细解释

  • 形容某人的辩才非常出色,能够与众多学者辩论并取得胜利。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辩论或争论时,其中一方的辩才非常出众,能够击败对手。

故事起源

  • 舌战群儒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年》中。当时,鲁国的宣公请教了许多学者,但没有一个能够满足他的要求。于是,他决定举行一场辩论,只有辩得过他的人才能成为他的臣子。最终,有一位名叫子贡的学者,凭借出色的辩才,成功地击败了其他学者,成为了宣公的臣子。从此以后,人们就用“舌战群儒”来形容辩才出众的人。

成语结构

  • 主要由“舌战”和“群儒”两个词组成,其中“舌战”表示激烈的辩论,“群儒”表示众多的学者。

例句

  • 1. 他在辩论赛中舌战群儒,最终获得了冠军。2. 这位律师以其出色的辩才,舌战群儒,成功为客户辩护。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舌战群儒”想象成一个人站在高台上,用舌头与一群儒雅的学者进行激烈的辩论,最终取得了胜利。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辩论文化和学术传统,以及其他类似的成语,如“辩才无碍”、“辞宗旨远”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辩论技巧非常高超,能够舌战群儒。2. 初中生:在辩论比赛中,他舌战群儒,赢得了大家的赞赏。3. 高中生:他的辩才非常出众,可以轻松地舌战群儒。4. 大学生:在学术会议上,他舌战群儒,展现出自己的才华。5. 成年人:他的辩论水平很高,可以轻松地舌战群儒,赢得了许多人的尊敬。

拆字解意

舌战群儒成语造句

  • 舌战群儒造句(精选13条)

    1、可是,所谓的“舌战群儒”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2、面如冠玉的诸葛孔明,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弹琴退懿,何其智哉;江东“小霸王”。!3、我自然知道正是鲁肃的到访才促成了孙刘联盟,等下他们见面之后,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