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壶敲缺
拼音tuò hú qiāo quē
含义形容心情忧愤或感情激昂。同“唾壶击缺”。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豪爽》:“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
典故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豪爽》:“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
近义词
唾壶击缺、唾壶击碎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形容心情忧愤或感情激昂。同“唾壶击缺”。
成语举例:清·吴愧庵《营中送春》:“一半春光缧绁过,唾壶敲缺待如何。”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对文学作品的高度赞赏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大将军王敦忧国忧民,面对当前的局势总是十分感慨。每次喝完酒后总是吟咏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边吟咏一边用如意敲打唾壶,壶口都给敲破了。
详细解释
- 唾壶敲缺出自《后汉书·马援传》,原文为“唾壶敲缺,击石而有声”,意为用唾壶敲击石头,虽然没有力量,但却能发出声音。引申为言辞犀利,能够直接击中对方的要害。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辩论、争论或批评时使用言辞锋利、切中要害的情况。
故事起源
- 唾壶敲缺的故事起源于东汉末年,马援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将军,他在一次辩论中,用唾壶敲击石头,虽然没有力量,但却发出了声音。这个故事被后人引申为形容言辞犀利,能够直接击中对方的要害。
成语结构
- 形容词+动词+名词+动词
例句
- 1. 他的批评真是唾壶敲缺,让对方无话可说。2. 在辩论中,他用唾壶敲缺地指出了对方的漏洞。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唾壶敲缺”拆解成“唾壶”、“敲”、“缺”分别记忆。唾壶代表言辞,敲代表锋利,缺代表要害。通过与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联系起来,如想象自己用唾壶敲击石头,虽然没有力量,却能发出声音,从而形成记忆联结。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形容言辞锋利的成语,如“言辞犀利”、“口若悬河”等,以扩大词汇量并提升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回答真是唾壶敲缺,把对方说得哑口无言。2. 初中生:在辩论比赛中,他用唾壶敲缺地批评了对方的观点。3. 高中生:老师的讲解总是唾壶敲缺,让我们受益匪浅。4. 大学生:在论文答辩中,他用唾壶敲缺地反驳了评委的质疑。5. 成人:面对批评,我们要学会用唾壶敲缺,不为对方的负面言辞所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