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红颈赤
拼音miàn hóng jǐng chì
含义形容因激动或羞渐而脸色发红。同“面红耳赤”。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四卷:“倘有不达时务的,捉空摘了一花一蕊,那老儿便要面红颈赤,大发喉急。”
典故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四卷:“倘有不达时务的,捉空摘了一花一蕊,那老儿便要面红颈赤,大发喉急。”
近义词
面红耳赤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形容因激动或羞渐而脸色发红。同“面红耳赤”。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状语、定语;用于激动、发怒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指因愤怒、害羞、尴尬等情绪而脸色发红,甚至到脖子上都红了。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某人因为愤怒、害羞、尴尬等情绪而脸颊和颈部都发红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在公众场合被人指责或羞辱时的尴尬反应,也可以用来形容因为愤怒而脸红如血的样子。
故事起源
- 成语“面红颈赤”最早出自《汉书·霍光传》。霍光是西汉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位时,对于汉景帝的年幼时期起到了重要的辅政作用。有一次,汉景帝在一次宴会上,因为一些事情而感到非常愤怒,于是他的脸颊和颈部都变得通红。霍光见状,立即走上前去,安慰并劝导汉景帝,使他恢复了平静。后来,人们用“面红颈赤”来形容因愤怒而脸红脖子红的样子。
成语结构
- 四个汉字组成,每个字的意思分别是“面”,“红”,“颈”,“赤”。表示脸红脖子红的样子。
例句
- 1. 每次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他都会面红颈赤,非常害羞。2. 他听到了别人对他的冷嘲热讽,脸上顿时面红颈赤。3. 他被人当众批评,脸上瞬间面红颈赤。
记忆技巧
- 可以将“面红颈赤”与脸红脖子红的形象联系起来,形成一个鲜明的形象记忆。可以想象自己在公众场合被人指责或羞辱时,脸颊和颈部都发红的情景,以帮助记忆该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情绪和面部表情相关的成语,如“怒发冲冠”、“羞愧难当”等,扩大对情绪表达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小明被同学取笑时,他的脸红得面红颈赤。2. 初中生:他突然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他的脸红得面红颈赤。3. 高中生:演讲比赛时,她的脸红得面红颈赤,但她还是坚持完成了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