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之不理
拼音zhì zhī bù lǐ
含义之:代词,它;理:理睬。放在一边,不理不睬。
出处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十六回:“各人听了,反不以为是,就有说他是嫌钱多的,又有说他是愿贫不愿富的,邓仪卿种种置之不理而已。”
典故出处
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十六回:“各人听了,反不以为是,就有说他是嫌钱多的,又有说他是愿贫不愿富的,邓仪卿种种置之不理而已。”
近义词
置若罔闻、束之高阁、置之度外
反义词
另眼相看、刮目相看
英文翻译
sit idly by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之:代词,它;理:理睬。放在一边,不理不睬。
成语举例:老师批评他,他置之不理。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连动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辨形:置,不能写作“知”。
成语辨析:(一)置之不理和“置之不顾”意义基本相同;常通用。但它们有细微差别:“置之不顾”偏重在“不注意;不管”;置之不理偏重在“不理睬”。(二)见“束之高阁”。
成语谜面:留长发
详细解释
- 置之不理是指对某件事情或某个人不予以关注、不去处理或不去理会。这个成语强调了对某事或某人的冷漠态度,不主动采取行动或回应。
使用场景
- 置之不理可以用于形容对某个问题、困扰或烦恼不予关注或处理。也可以用于形容对某个人的冷漠态度,不去理会或回应对方的请求或行为。这个成语常常用于贬义,表示对事情或人的忽视、漠视或冷淡。
故事起源
- 据《左传·昭公十年》记载,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子产违背了鲁国的规定,私自修建墓地。当时鲁国的国君昭公得知后,非常愤怒,但又不想直接责备子产。于是,昭公命令宫内的宦官们,将子产修建的墓地改成了农田。子产得知后非常气愤,但又无法改变,只能选择置之不理。
成语结构
- 置之不理是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分别为置、之、不、理。
例句
- 1. 他对我的请求置之不理,让我感到非常失望。2. 面对挑战,我们不能置之不理,而是要积极应对。3. 老板对员工的建议总是置之不理,这让大家非常沮丧。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将某个问题或困扰放在桌子上,然后故意将它推开,不去理会它。这样就可以联想到置之不理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置之不理的相关成语,如置若罔闻、置若罪犯等,可以深入了解这些成语的意义和用法。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对我的提问置之不理,让我感到很尴尬。2. 初中生:我对他的道歉置之不理,因为我觉得他并不真心。3. 高中生:面对学业的困扰,他选择了置之不理,结果导致了更大的问题。4. 大学生:我对他的感情置之不理,因为我知道我们并不合适。5. 成年人:政府对民众的诉求置之不理,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