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大悲
拼音dà cí dà bēi
含义慈:用爱护心给予众生以安乐;悲:用怜悯心解除众生的痛苦;慈悲:佛家语,救人苦难。形容人心肠慈善。
出处《妙法莲花经·譬喻品》:“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典故出处
《妙法莲花经·譬喻品》:“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近义词
大发慈悲、悲天悯人、与人为善、宽大为怀
反义词
惨无人道、铁石心肠、灭绝人性
英文翻译
infinite compassion and mercy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慈:用爱护心给予众生以安乐;悲:用怜悯心解除众生的痛苦;慈悲:佛家语,救人苦难。形容人心肠慈善。
成语举例:万望长老收录,大慈大悲,看赵某薄面,披剃为僧。(明 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有时用于讽刺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谜面:菩萨心肠
详细解释
- 大慈大悲这个成语由两个相同的词语组成,强调了慈悲心肠的重要性。大慈大悲描述了一个人具有无私的爱心,能够对他人的痛苦和困境产生同情和关怀。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们应该具备的一种高尚品德,即对他人的慈悲和宽容,不计较个人得失,愿意帮助他人。
使用场景
- 大慈大悲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德高尚,对他人充满同情和关爱。它可以用来表达对他人的理解和包容,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和关注。此外,大慈大悲也可以用来形容佛教中菩萨的慈悲心肠。
故事起源
- 大慈大悲这个成语源自佛教。佛教强调慈悲心肠的重要性,认为慈悲是修行的基础。佛教中的菩萨被描述为具有大慈大悲的心,愿意放弃个人的利益,为众生造福。这个成语通过佛教文化传递了慈悲心肠的重要性。
成语结构
- 大慈大悲由两个相同的词语组成,形式上一致,强调了慈悲心肠的重要性。
例句
- 1. 他对待每一个学生都非常大慈大悲,总是耐心倾听他们的问题。2. 面对突发的灾难,他表现出了大慈大悲的品德,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大慈大悲这个成语与佛教文化联系起来,想象一个菩萨具有无限慈悲心肠的形象,帮助他人、关心他人的场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佛教中的慈悲观念以及其他与慈悲相关的成语,如慈悲为怀、慈眉善目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对我们非常大慈大悲,总是耐心地解答我们的问题。2. 初中生:我们应该学习大慈大悲的精神,关心和帮助身边的人。3. 高中生:大慈大悲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我们应该用慈悲的心态对待他人。4. 大学生:面对社会问题,我们应该具备大慈大悲的心,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