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微笑
拼音niān huā wēi xiào
含义原为佛家语,比喻彻悟禅理。后比喻彼此心意一致。
出处《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尔时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于金婆罗华,各各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破颜微笑。”
典故出处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尔时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于金婆罗华,各各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破颜微笑。”
近义词
拈花一笑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原为佛家语,比喻彻悟禅理。后比喻彼此心意一致。
成语举例:自家做来做去,原觉得口吻生花;他人看了又看,也必定拈花微笑:是亦缘也。(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一百回)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指心意一致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近代
详细解释
- 拈花微笑形容人的表情非常温和、和善,像是拈取花朵一样轻柔,微笑着示意。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的微笑或态度非常和蔼可亲。
使用场景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拈花微笑”来形容一个人对他人温和友善的态度。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尤其是在面对冲突或困难的时候,通过拈花微笑的态度来化解矛盾,增进友谊。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相传,有一位佛教高僧,他非常和蔼可亲,对待每个人都笑脸相迎。有一天,他走过一片花园,看到一位年轻女子正在拈取花朵。他微笑着走到她身边,轻轻地拈起了一朵花。这个场景被人们看到后,感叹这位高僧的温和态度,从此形成了“拈花微笑”的成语。
成语结构
- 拈花微笑是一个由三个词组成的成语,其中“拈花”是动词短语,表示轻轻地拈取花朵;“微笑”是动词,表示微笑的动作。
例句
- 1. 他总是拈花微笑地对待每一个人。2. 面对困难,他仍然保持着拈花微笑的态度。
记忆技巧
- 要记忆这个成语,可以将“拈花微笑”形象化,想象自己在花园中轻轻地拈取花朵,同时微笑着。这样的形象可以帮助你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友善、和蔼可亲相关的成语,如“笑逐颜开”、“善解人意”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每天都用拈花微笑的方式对待我们,让我们感到很温暖。2. 初中生:在班级里,我们要学会用拈花微笑的态度来对待同学,增进友谊。3. 高中生:面对考试的压力,他仍然能够保持拈花微笑的心态,不让自己被困难击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