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鼎足而立在词典中的解释
dǐngér

鼎足而立

拼音dǐng zú ér lì

含义象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典故出处

  •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近义词

  • 三足鼎立、鼎足而三、相持不下、分庭抗礼

反义词

  • 归于一统、合而为一、定于一尊

英文翻译

  • stand like the legs of a tripod

成语资料

  • 成语解释:象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成语举例:三国时期,魏、蜀、吴各据一方,鼎足而立。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谜面:三国时代

成语故事

  • 公元前203年,汉将韩信灭了齐国,被刘邦封为齐王,韩信的谋士蒯通分析天下形势后认为韩信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劝他不要跟随刘邦自立为王,可以与楚汉三分天下,跟随刘邦最多也只能封为诸侯。韩信不听蒯通的意见,最后被吕后诱杀。

详细解释

  • 鼎足而立是指三个鼎立在地上,相互之间平衡,没有倾倒的趋势。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三方势力相对平衡,没有明显的优势或劣势,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的局面。

使用场景

  • 鼎足而立常常用来形容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中的三方势力相互制约的情况。也可以用来形容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三家企业或机构相互竞争,势均力敌的状态。

故事起源

  • 鼎足而立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传说。相传,商朝末年,商纣王暴虐无道,周武王带领各诸侯国起义推翻商朝,建立了周朝。周武王的弟弟管仲提出了“三分天下”之策,将天下分为三个国家,分别是周、齐、鲁。这三个国家势力均衡,相互制约,形成了鼎足而立的局面。

成语结构

  • 鼎足而立是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鼎”是指古代的一种有三个脚的大锅,表示三方势力;“足”表示脚,表示三方势力的平衡;“而立”表示站立,表示三方势力之间的均衡状态。

例句

  • 1. 三家大银行在市场上鼎足而立,形成了银行业的垄断局面。2. 三个政党在选举中势均力敌,形成了鼎足而立的局面。3.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中,三家公司都有自己的优势,目前处于鼎足而立的状态。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三个鼎放在地上,相互之间平衡,没有倾倒的趋势,形成鼎足而立的局面。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鼎足而立相关的成语,如“鼎足之势”、“势均力敌”等,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三个小朋友一起拉扯绳子,力量均衡,形成了鼎足而立的局面。2. 初中生:在班级竞选中,三个候选人的支持率都差不多,形成了鼎足而立的局面。3. 高中生:历史上的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势力相互制约,形成了鼎足而立的局面。

拆字解意

鼎足而立成语造句

  • 鼎足而立造句(精选14条)

    1、战国七雄鼎足而立,各国皆有吞并海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纳八方之野心,一时间,华夏大地,风云变幻,狼烟四起,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哀鸿遍野。2、三国时期,魏、蜀、吴各据一方,鼎足而立。3、三家电脑公司鼎足而立。4、成帝绥和元年(前8),采...

  • 鼎足而立造句(精选12条)

    鼎足而立解释:象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近义词:三足鼎立鼎足而三相持不下分庭抗礼反义词:归于一统合而为一定于一尊1、三国”时期,魏蜀吴鼎足而立,各自都有吞并他国,统一天下的雄心。2、三国时期,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