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伏夜行
拼音zhòu fú yè xíng
含义伏:躲藏;行:赶路。白天躲藏,夜间赶路。指为避免被敌人发现所采取的秘密活动。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蓤夫。”
典故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蓤夫。”
近义词
昼伏夜动、昼伏夜游
反义词
日夜兼程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伏:躲藏;行:赶路。白天躲藏,夜间赶路。指为避免被敌人发现所采取的秘密活动。
成语举例:风吹雨打露沾衣,昼伏夜行人迹稀。 ★陈毅《寄友》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指秘密赶路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行,不能读作“hán”。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楚平王十分昏庸荒淫,竟霸占自己的儿媳妇,太子老师伍奢认为不妥被抓起来,楚平王命他写信叫回外地的儿子伍尚与伍员(伍子胥)。伍尚回去后与父亲被杀,伍子胥历尽艰辛,昼伏夜行,十分小心风吹草动,终于逃到吴国。
详细解释
- 昼伏夜行是一个由两个成语组成的短语,即“昼伏”和“夜行”。昼伏指的是在白天隐藏起来,不让人发现;夜行则表示在夜晚进行行动。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种秘密行动的方式,暗示着偷偷摸摸、不公开的行为。
使用场景
- 昼伏夜行常用于形容那些进行隐秘活动,如偷偷摸摸地进行不正当的行为,或者指那些在夜晚进行秘密行动的人。它可以用来形容个人的行为,也可以用来形容团体或组织的活动。
故事起源
- 昼伏夜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史记》中的一个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位名叫鲁仲连的人,他在白天隐藏自己,只在夜晚进行行动,以进行反抗和救助被压迫的人民。这个故事中的鲁仲连被赞扬为一个英雄,他的行为被形容为昼伏夜行。
成语结构
- 昼伏夜行是一个由两个独立成语组成的短语,没有固定的结构。
例句
- 1. 他经常昼伏夜行,不让人发现他的真实意图。2. 这个组织在暗地里昼伏夜行,进行各种非法活动。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昼伏夜行与一个具体的故事情节联系起来进行记忆。例如,想象一个人在白天躲在树林中,只在夜晚悄悄地行动,这样就能够形象地理解和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如果对成语的起源感兴趣,可以深入研究《史记》中的鲁仲连故事,并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英雄和他们的行为的故事。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他们昼伏夜行,偷偷地吃了很多糖果。中学生:他们昼伏夜行,策划了一次大胆的计划。大学生:他们昼伏夜行,秘密地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