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唇相讥
拼音fǎn chún xiāng jī
含义反唇:回嘴、顶嘴。受到指责不服气,反过来讥讽对方。
出处《汉书·贾谊传》:“妇姑不相说(悦),则反唇而相稽。”
典故出处
《汉书·贾谊传》:“妇姑不相说(悦),则反唇而相稽。”
近义词
反唇相稽
反义词
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英文翻译
answer back sarcastically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反唇:回嘴、顶嘴。受到指责不服气,反过来讥讽对方。
成语举例:济渡满不买帐,反唇相讥:“皇上信得过我,干您哪一条?”(华而实《汉衣冠》七)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状语;用于争斗的场合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近代
成语正音:相,不能读作“xiànɡ”。
成语辨形:讥,不能写作“击”。
详细解释
- 反唇相讥是指在被人讥讽或嘲笑后,用言语回击对方,以还击对方的侮辱或讽刺。
使用场景
- 反唇相讥常用于表达自我保护或对抗他人的讽刺。它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合,例如在争论、辩论、斗嘴或对抗性的对话中。
故事起源
-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公元前548年,楚国的大夫子胥与楚襄王有一次争论,襄王讥讽子胥的父亲,称他为“陈胥”,将他的名字与胥字发音相同的陈字联系在一起。子胥在被讥讽后,立刻回击襄王说:“虽然陈胥,却不陈虚。”意思是虽然我的名字与虚伪有关,但我并不虚伪。从此以后,反唇相讥就成为了一个常用的成语。
成语结构
- 反唇相讥的结构是“动词 + 名词 + 动词 + 名词”,其中第一个动词表示反击,第一个名词表示嘲笑的对象,第二个动词表示以同样的方式回应,第二个名词表示回应的内容。
例句
- 1. 他们之间的争论越来越激烈,最后不得不反唇相讥。2. 在辩论中,她经常用反唇相讥的方式回应对手的攻击。3. 当他被讥讽时,他不再保持沉默,而是毫不犹豫地反唇相讥。
记忆技巧
- 可以尝试将“反唇相讥”与“回击嘲笑”联系起来,形象地想象自己在被讥讽时用言语回击对方的情景,这样可以更容易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其他类似的成语,如“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以暴制暴”等,它们都表达了以相同的方式回应他人的攻击或嘲笑的意思。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当他被同学嘲笑时,他不再沉默,而是学会了反唇相讥。2. 中学生:在班级辩论中,她用反唇相讥的方式回应了对手的攻击。3. 大学生及成年人:当他被同事讥讽时,他不再忍气吞声,而是毫不犹豫地反唇相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