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事宁人
拼音xī shì níng rén
含义息:平息;宁:使安定。原指不生事,不骚扰百姓,后指调解纠纷,使事情平息下来,使人们平安相处。
出处《后汉书·章帝纪》:“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
典故出处
《后汉书·章帝纪》:“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
近义词
相安无事
反义词
推波助澜、无事生非
英文翻译
make concessions to avoid trouble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息:平息;宁:使安定。原指不生事,不骚扰百姓,后指调解纠纷,使事情平息下来,使人们平安相处。
成语举例:我承认我是抱着“息事宁人”的苦衷来接受它的。(闻一多《四杰》)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事,不能读作“sì”;宁,不能读作“nìnɡ”。
成语辨形:事,不能写作“是”。
成语谜面:防患未然安全操作
详细解释
- 指在纠纷、争端或矛盾出现时,通过调解、安抚等方式使事情平息,避免进一步的冲突和伤害。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在纠纷、争吵等不愉快的局面中,通过调解、安抚等方式使事情得到缓解和解决。
故事起源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了屈原与贾生争斗的故事。贾生是屈原的政敌,他们之间的争斗导致了国家的动荡。最后,屈原为了息事宁人,选择了自己放逐,以保护国家的安宁。
成语结构
- 动词+名词+动词
例句
- 1. 在家庭纠纷中,妻子经常扮演着息事宁人的角色,使家庭和睦相处。2. 领导通过公正的调解,成功地息事宁人,避免了劳资双方的冲突升级。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息事宁人”拆分为“息事”和“宁人”来记忆。其中,“息事”表示平息纷争,“宁人”表示安抚人心。通过将两个部分联系起来,可以更容易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冲突和和解相关的成语,如“和事老”、“化干戈为玉帛”等,来扩大对于这一主题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在同学们之间发生争执时,总是会息事宁人,让大家都安心学习。2. 初中生:班长在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善于息事宁人,帮助大家解决问题。3. 高中生:学生会干部在组织活动时,需要学会如何息事宁人,保持团队的和谐与凝聚力。4. 大学生:在社团管理中,学生干部经常需要运用息事宁人的方法,解决成员之间的分歧和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