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首畏尾
拼音wèi shǒu wèi wěi
含义畏:怕,惧。前也怕,后也怕。比喻做事胆子小,顾虑多。
出处《左传·文公十七年》:“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典故出处
《左传·文公十七年》:“畏首畏尾,身其余几?”
近义词
瞻前顾后、左顾右盼
反义词
无所畏惧、当机立断
英文翻译
be overcautious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畏:怕,惧。前也怕,后也怕。比喻做事胆子小,顾虑多。
成语举例:妹子平日但凡遇见吃酒行令,最是高兴,从不畏首畏尾。(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四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首,不能读作“sǒu”。
成语辨形:畏,不能写作“为”。
成语辨析:畏首畏尾和“瞻前顾后”;都有“顾虑重重”的意思。但畏首畏尾重在胆小怕事;“瞻前顾后”重在犹豫不定;并可用来形容考虑周密;办事谨慎。
成语谜面:不怕中间
成语故事
晋灵公11年(公元前610年),晋灵公在扈(hù)和一些诸侯会盟。郑穆公想参加这一盛会,主盟人晋灵公却拒绝和郑公相见,原因是晋公认为郑国和楚国勾结,对晋国怀有二心。郑国的大臣子家派信使去晋国,给执政大夫赵盾(赵国国君的先人)捎去一封信,信中说,郑穆公即位以来和晋国一直是友好的,即使面对楚国强大的压力,也从来不敢对晋国三心二意。信中还反驳了晋君对郑国的无理指责,接着用强硬的口气说:古人有言说:畏首畏尾,身其余几(怕头怕尾,剩下来的身子还有多少)?又说:鹿死不择音(鹿到临死前顾不上发出好听的鸣声)。小国事奉大国,如果大国以德相待,那它就会像人一样恭顺……信中接着说:如果大国待之非礼,小国就会像鹿一样铤而走险,哪儿还能顾得上有所选择?贵国的命令没有标准,我们也知道面临灭亡了,只好准备派出敝国的士兵严阵以待。今后,到底该怎么办,就听恁您的命令吧。赵盾看信中言之有理,劝晋灵公收回拒绝郑穆公参加会盟的成命。这段故事产生了畏首畏尾和铤而走险两个成语。
详细解释
- 指一个人在做事或行动时,过于小心谨慎,畏惧失败或出现问题,因而无法果断行动。
使用场景
- 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做事情时过于谨慎小心,缺乏决断力。可以用于描述一些过于担心失败而不敢尝试的情况。
故事起源
-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记载:楚国有一位守卫在门口看守的官员,他总是非常小心谨慎,生怕有人闯关。有一天,楚昭王经过此地,看到守卫官员畏首畏尾的样子,感到非常不悦,于是命令将他解职。从此,人们用“畏首畏尾”来形容一个人过于谨慎、小心翼翼的态度。
成语结构
- 由两个相同的部首“首”和“尾”组成,形象地表达了一个人在行动时过于谨慎、小心翼翼的样子。
例句
- 1. 他在做决定时总是畏首畏尾,缺乏果断性。2. 她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常常畏首畏尾,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畏首畏尾”与“谨慎小心”、“缺乏决断力”等词语联系起来,形成关联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谨慎、决断等相关的成语,如“小心翼翼”、“犹豫不决”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在考试前总是畏首畏尾,不敢放松心情。2. 初中生:面对困难,我不想再畏首畏尾,要勇敢尝试。3. 高中生:即将面临高考,我不能再畏首畏尾,要坚定信心,积极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