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窥豹
拼音guǎn zhōng kuī bào
含义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典故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近义词
窥豹一斑、管窥所及、以管窥天
反义词
洞若观火、一目了然
英文翻译
have a limited view of sth.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成语举例:有的人孤陋寡闻,管中窥豹,却喜欢夸夸其谈,炫耀自己。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豹,不能读作“bāo”;
成语辨形:豹,不能写作“貂”;
成语谜面:眼中唯有金钱
成语故事
王献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末子,十分聪明。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
有一天,他父亲的几个学生在玩打牌。在一旁观看的献之竟然能够给他人出谋,说上几句行内话。哪知学生们都笑他道:“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献之看到他们这样说自己,不禁大愤,说道:“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就甩开袖子走了(遂拂袖而去)。
“管中窥豹”、“拂袖而去”二成语皆出于此。
详细解释
- 指通过局部的了解来推测整体的情况,类似于从一只豹子的窥视孔中只能看到豹子的一部分,无法全面了解整个豹子的外貌和性格。
使用场景
- 通常用于批评那些只凭片面或不完整的信息就妄下结论的人,也可用于形容只能从表面现象来判断事物的人。
故事起源
- 成语“管中窥豹”最早出自《淮南子·览冥训》。在古代,有人在墙上开了一个小孔,通过这个小孔可以看到室外的景象。有一天,有人通过这个小孔看到一只豹子,他只能看到豹子的一部分,却不能全面了解豹子的真相。于是,他根据自己所看到的局部情况,认为豹子是黑白相间的。后来,这个故事就成为了形容只凭局部了解来推测整体的成语。
成语结构
- 主语+谓语+宾语
例句
- 1. 他只看到了公司一部分的财务状况,却妄下结论,真是管中窥豹。2. 这个人只看到了别人的外表,却对他们的内心评头论足,真是管中窥豹。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想象自己站在一个小孔前,只能看到豹子的一部分,无法全面了解豹子的形象,从而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井底之蛙”、“坐井观天”等,来扩大对于片面了解事物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只看了一本故事的开头,就说这本书很无聊,真是管中窥豹。2. 初中生:他只看了一篇文章的标题,就说这篇文章不好,真是管中窥豹。3. 高中生:她只看了一部电影的片段,就说这部电影不值得一看,真是管中窥豹。4. 大学生:他只听了一首歌的前奏,就说这首歌不好听,真是管中窥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