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天悯人
拼音bēi tiān mǐn rén
含义悲天:哀叹时世;悯人:怜惜众人。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出处唐·韩愈《争臣论》:“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
典故出处
唐·韩愈《争臣论》:“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
近义词
愁肠百结、忧心忡忡
反义词
随遇而安、自得其乐
英文翻译
bewail the times and pity the people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悲天:哀叹时世;悯人:怜惜众人。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成语举例:君生平绝口弗谈政治,独其悲天悯人之怀,流露于不自觉,有如此者。(柳亚子《燕子龛遗诗序》)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对社会腐败与人疾苦感到悲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近代
成语正音:悯,不能读作“wén”。
成语辨形:悯,不能写作“混”。
详细解释
- 悲天悯人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于世事的悲观态度和对人类遭受的苦难的同情和怜悯之情。它表达了对人类遭受的痛苦和不幸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暗示了对人生的悲观态度。
使用场景
- 悲天悯人常用于文学作品、演讲或者描述某个人的性格特点。它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类遭受的苦难的关切。同时,它也可以用来批评那些只关心自身利益,对他人痛苦漠不关心的人。
故事起源
- 悲天悯人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位名叫杨雄的学者。杨雄是东汉末年的一位著名学者,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的不满和对人类遭受苦难的同情。他的文章中有一句话:“悲天悯人者,皆杨雄也。”这句话后来被人们引用,并逐渐演变为成语“悲天悯人”。
成语结构
- 悲天悯人由三个汉字组成,每个字都有自己的意义。悲表示悲伤、悲观,天表示天地、自然,悯表示怜悯、同情,人表示人类。这个成语的结构简洁明了,表达了对于人类遭受的苦难的悲伤和同情之情。
例句
- 1. 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类遭受的苦难的同情让他成为一个悲天悯人的人物。2. 在他的文字中,常常流露出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悲天悯人与杨雄的故事联系起来记忆。想象杨雄在写文章时,心中充满了对社会不满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从而形成了这个成语。
延伸学习
- 了解杨雄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他的思想和对社会的贡献。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希望成为一个悲天悯人的人,能够帮助别人解决困难。2. 初中生:他的作品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让人感动不已。3. 高中生: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困难的社会中,我们需要更多的悲天悯人者来改变现状。4. 大学生: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培养悲天悯人的情怀,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