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不两立
拼音shì bù liǎng lì
含义两立:双方并立。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
出处《战国策·楚策一》:“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典故出处
《战国策·楚策一》:“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近义词
你死我活、誓不两立
反义词
情投意合、亲密无间
英文翻译
be irreconcilable with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两立:双方并立。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
成语举例:这饮马川贼人这等可恶!几番来搅扰,与他势不两立!(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与事物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不,不能读作“bú”。
成语辨形:两,不能写作“二”。
成语辨析:见“不共戴天”。
成语谜面:千姿百态相对立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率数十万大军进攻孙权和刘备。孙权召集大臣商讨对策,张昭等主张投降,而周瑜认为要联合刘备,利用曹军不能打持久战的特点抗击曹军。孙权采纳了周瑜的建议,挥剑砍断案桌并发誓说要与曹操势不两立。
详细解释
- 势指力量、势力,不两立指不能共存、相容。势不两立形容两个势力、利益等完全对立,彼此之间无法和平共处。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两个势力、利益等对立到了极点,无法妥协或和解的情况。可以用来描述国际关系、商业竞争、家庭矛盾等。
故事起源
- 《汉书·卫青传》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的是汉朝时期,卫青和霍去病两位将军率军征战匈奴,势力强大。有一次,卫青和霍去病的部队在战场上遇到了一支匈奴军队,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由于双方实力相当,势均力敌,所以战斗持续了很长时间,没有分出胜负。最后,卫青和霍去病决定联手进攻,使匈奴军队溃败。从此之后,人们用“势不两立”来形容两个势力对立,无法共存的情况。
成语结构
- 势不两立是一个四个字的成语,由形容词“势不”和动词“两立”组成。其中,“势”表示力量、势力,“两立”表示不能共存。
例句
- 1. 这两个公司的竞争已经升级到势不两立的程度。2. 他们的意见完全相悖,已经势不两立了。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势不两立”记忆为“两个势力无法共存”。也可以通过联想,想象两个相互对立的势力在战场上相持不下的场景。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形容两个对立势力的成语,如“水火不容”、“针锋相对”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和我的朋友因为玩具的问题势不两立,不再一起玩了。2. 初中生:他们两个班级的学生势不两立,经常发生冲突。3. 高中生:政治课上,老师讲到两个国家的利益冲突势不两立,可能会引发战争。4. 大学生:在商业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两个公司的利益势不两立,展开了激烈的价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