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不敢出
拼音hàn bù gǎn chū
含义吓得连汗都不敢往外冒了。形容紧张害怕到了极点。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典故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吓得连汗都不敢往外冒了。形容紧张害怕到了极点。
成语举例:鲁迅《文学和出汗》:“从评评家听谈文,都令人毛孔痉挛,汗不敢出。”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状语;形容紧张害怕到了极点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
钟繇的两个儿子钟毓、钟会少年时就有名气,魏文帝听说后就下令接见。文帝见钟毓脸上有汗问为什么?钟毓回答:“战战惶惶,汗出如浆。”文帝问钟会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道:“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文帝深为喜爱。
详细解释
- 当人们感到非常紧张、害怕或尴尬时,常常会出现汗水流出的情况。而“汗不敢出”则表示人们的紧张或害怕到了极点,以至于连汗水都不敢流出,形容其内心的恐惧和压力。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们在重要场合或紧张情况下的心理状态,例如考试前、面试时、公开演讲等。
故事起源
- 据说,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位官员。这位官员在一次重要的会议上,面对上级的质问和压力,紧张到了极点,全身的汗水都无法流出。这个故事被流传下来后,人们就用“汗不敢出”来形容人们在紧张情况下的心理状态。
成语结构
- 主要由“汗”、“不”、“敢”、“出”四个字组成。
例句
- 1. 面对老师的质问,小明紧张得汗不敢出。2. 他在演讲时紧张得汗不敢出,声音都有些颤抖了。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自己在一个重要场合,紧张到了极限,全身的汗水都无法流出,这样的情景会更容易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紧张、害怕相关的成语,例如“心惊胆战”、“提心吊胆”等,扩展自己的成语词汇。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考试前,小明紧张得汗不敢出。2. 初中生:面试时,我紧张得汗不敢出,但最后还是成功了。3. 高中生:公开演讲时,我紧张得汗不敢出,但我还是坚持完成了演讲。4. 大学生:面对重要考试,我紧张得汗不敢出,但我还是努力复习,取得了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