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而不精
拼音bó ér bù jīng
含义形容学识丰富,但不精深。
出处《后汉书·马融传》:“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
典故出处
《后汉书·马融传》:“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
近义词
精而不博
反义词
博大精深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形容学识丰富,但不精深。
成语举例:他是博而不精的读书人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的知识或能力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
东汉著名的经学家郑兴,以研究《左氏春秋》著称于世。他的儿子郑众,十二岁时就跟父亲学习这部经学著作。后来,郑众还学习了《周易》,《毛诗》,《周礼》等经学著作,使他学识渊博,几乎无所不晓,在上层社会很有名气。
郑众当官后,在公务之余给一些年轻人讲解《毛诗》、《周礼》等经学著作,并且花很大的精力为《左氏春秋》作注。后来,终于完成了《左氏春秋》的注释工作。这部书流传后,和另一位经学家贾逵所注的《左氏春秋》齐名,都受到学者们的好评。当时,最著名的经学家是马融。他注过《周易》、《尚书》、《毛诗》、《三礼》、《论语》、《孝经》,使古文经学达到成熟的境地,因此,弟子多达千人。马融除了为经书作注外,又兼注《老子》、《淮南子》。讲课时坐在高堂上,挂上纱帐,前面让学生坐着听课,后面列一班女乐演奏音乐,很有特点。
马融研究了《左传》后,也准备注一部《左氏春秋》,他仔细阅读了贾逵和郑众的注本后评价说:“贾逵的注本精深而不广博,郑众的注本广博而不精深。要是既精深又广博,那我怎能超过他们?”马融觉得,这两个注本各有各的长处,合起来就弥补了各自的不足之处,便决定不再给《左氏春秋》作注了。
详细解释
- 博而不精是由“博”和“精”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博指广泛涉猎多种知识,精指对某种知识专精深入。博而不精形容一个人虽然知识面广博,但对每种知识的了解都不深入,缺乏专精的能力。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虽然学过很多东西,但没有特别擅长的领域。也可以用来批评一个人只追求广泛的知识,而不注重深入研究。
故事起源
- 博而不精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二年》。故事中,昭公问陈辅国的学问,陈辅国回答说:“博而不精。”意思是他学过很多东西,但没有特别擅长的领域。
成语结构
- 主要由两个汉字组成,形容词+连词+否定形容词。
例句
- 1. 他虽然读过很多书,但是博而不精。2. 这个学生对各种科目都感兴趣,但博而不精。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博而不精与广泛的图书馆联系起来,想象自己在图书馆里浏览各种书籍,但没有深入阅读其中的内容。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类似含义的成语,如“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等,加深对于知识广博但不精深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喜欢学各种乐器,但是博而不精,没有一种能演奏得很好。2. 初中生:他喜欢阅读各种类型的小说,但是博而不精,没有对任何一种类型有深入了解。3. 高中生:我对科学、历史、文学等多个学科都很感兴趣,但是博而不精,没有专精于某一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