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长补短
拼音zhé cháng bǔ duǎn
含义截取长的,补充短的。比喻用长处补短处。
出处《韩非子·初见秦》:“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轮船国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
典故出处
《韩非子·初见秦》:“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轮船国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
近义词
绝长补短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截取长的,补充短的。比喻用长处补短处。
成语举例:宋·苏轼《大雪论差役不便札子》:“今者差役,岁费钱几何,及几年一次差役,皆可以折长补短,约见其数。”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取长补短
成语结构:连动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折,折断;长,长的部分;补,补上;短,短的部分。折长补短原指修补东西时,把太长的部分折断,把太短的部分补上,使之恰到好处。引申为在处理事情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事物得到修复或完善。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处理事情时的灵活变通、恰到好处的处理方式。也可以用来表达修理东西的技巧或修复事物的能力。
故事起源
- 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黄粱的农夫,他种了一块地,用心呵护,期望获得丰收。然而,正当庄稼长势喜人时,一场大风突然袭来,将庄稼刮倒。黄粱非常着急,他想到了折长补短的方法。他把太长的庄稼折断,把太短的庄稼补上,最终庄稼得以修复,收获了丰收。这个故事成了后来“折长补短”成语的来源。
成语结构
- 动宾式成语,由动词“折”、“补”和形容词“长”、“短”构成。
例句
- 1. 他在处理矛盾时总能折长补短,使双方都能满意。2. 这位工匠的手艺很好,修理东西总是能折长补短,让物品焕然一新。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折长补短”与修理东西的场景联系起来,想象自己在修理一件东西时,把太长的部分折断,把太短的部分补上,使之完美无缺。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修理、改善相关的成语,如“补漏洞”、“精益求精”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爸爸教我折纸的时候,我把纸折长补短,最后做出了一只漂亮的纸鹤。2. 初中生:老师让我们分组做实验,我们小组的设备出了点问题,我们折长补短,最终成功完成了实验。3. 高中生:在准备高考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数学基础薄弱,于是我开始折长补短,加强数学的学习,最终取得了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