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口雌黄
拼音xìn kǒu cí huáng
含义信:任凭,听任;雌黄:即鸡冠石,黄色矿物,用作颜料。古人用黄纸写字,写错了,用雌黄涂抹后改写。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
出处晋·孙盛《晋阳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
典故出处
晋·孙盛《晋阳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
近义词
胡说八道、胡言乱语、信口开河
反义词
信而有征、言之凿凿、守口如瓶
英文翻译
speak at random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信:任凭,听任;雌黄:即鸡冠石,黄色矿物,用作颜料。古人用黄纸写字,写错了,用雌黄涂抹后改写。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
成语举例:如果孙俊英按事实讲也没有什么,但是她加油添醋,信口雌黄,凭空捏造,极尽诬蔑挑拨之能事。(冯德英《迎春花》第二十一章)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雌,不能读作“chí”。
成语辨形:信,不能写作“顺”。
成语辨析:信口雌黄和“信口开河”;都有“随口乱说”的意思。信口雌黄多指妄加评论、随意诬蔑乃至制造谰言;带有歪曲和捏造事实的意思;语义比“信口开河”更重;“信口开河”有时含有说话漫无边际的意思;可用于他人和自己。
成语谜面:黄口红
成语故事
王衍是东晋人,有名的清谈家。他喜欢老庄学说,每天谈的多半是老庄玄理。但是往往前后矛盾,漏洞百出,别人指出他的错误或提出质疑,他也满不在乎,甚至不假思索,随口更改。于是当时人说他是“口中雌黄”。《颜氏家训》中也有“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之论。
详细解释
- 信口雌黄是一个贬义词语,形容人随口说出的荒唐、虚假的话,没有根据或事实支持。这个成语中的“信口”意为随口说出,没有经过思考;“雌黄”意为一种颜色鲜黄的矿物,也被用作中药,但其毒性较大。信口雌黄的意思是,像雌黄一样,虚假的话语可能会对人产生负面影响。
使用场景
- 信口雌黄常用于形容那些说话不经过思考,言不由衷,且容易误导他人的人。这个成语可以用于批评那些故意撒谎、夸大事实或者散布谣言的人。
故事起源
- 信口雌黄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种现象。在古代,有些江湖术士或江湖骗子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会使用一些虚假的化学药剂,其中包括雌黄。他们会将雌黄研磨成粉末,并放入嘴里,然后用口水搅拌,最后吐出来形成一个醒目的黄色泡沫。这种表演被称为“雌黄吐沫”,后来演变成了形容说谎或夸大事实的成语。
成语结构
- 信口雌黄是一个四字成语,由两个动词和两个名词组成。
例句
- 1. 他说的都是信口雌黄的话,不要相信他。2. 这个人经常信口雌黄,不要理会他的说辞。
记忆技巧
- 记住“信口雌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1. 将“信口”与“随口说出”联想在一起,表示不经过思考。2. 将“雌黄”与“虚假的黄色泡沫”联想在一起,表示虚假、夸大的话语。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学习更多与信口雌黄相关的成语,例如:“信口开河”、“信口胡说”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说的东西都是信口雌黄的,我们不应该相信他。2. 初中生:那个政治家在演讲中信口雌黄,让人很失望。3. 高中生:他的演讲充满了信口雌黄的言辞,无法令人信服。4. 大学生:作为一名学者,他不应该信口雌黄,应该有事实依据。5. 成年人:我们应该警惕那些信口雌黄的政治家,不要被他们的谎言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