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调嘴学舌在词典中的解释
tiáozuǐxuéshé

调嘴学舌

拼音tiáo zuǐ xué shé

含义调嘴:耍嘴皮。指背地里说人闲话,搬弄是非。

出处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这早晚,东方将亮了,还不梳妆完,尚兀子调嘴弄舌!”

典故出处

  •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这早晚,东方将亮了,还不梳妆完,尚兀子调嘴弄舌!”

近义词

  • 调嘴弄舌

英文翻译

  • stir up or incite trouble between people

成语资料

  • 成语解释:调嘴:耍嘴皮。指背地里说人闲话,搬弄是非。
    成语举例:鲁迅《华盖集续编·送灶日漫笔》:“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指搬弄是非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调嘴学舌是一个形容词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很擅长模仿别人的说话和行为。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人具有灵活的口才和出色的模仿能力,能够轻松地模仿别人的语调、语气和动作。

使用场景

  • 调嘴学舌这个成语经常用于描述那些在表演、演讲或戏剧中能够模仿别人的声音和动作的人。它也可以用于形容那些善于学习和模仿他人的人,无论是在说话方式、行为举止或者其他方面。

故事起源

  • 《战国策·魏策》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名叫郑国的人,他非常擅长模仿别人的说话和行为。有一天,魏国的国君请来了一个名叫刘伯的大臣,他非常聪明且口才出众。郑国为了争取国君的注意,决定模仿刘伯的话语和举止。他调整自己的声音和动作,以至于连魏国的国君都以为他就是刘伯。这个故事就是调嘴学舌这个成语的起源。

成语结构

  • 调嘴学舌是由“调嘴”和“学舌”两个成语组合而成的。其中,“调嘴”指的是模仿别人的说话和声音;“学舌”指的是模仿别人的语言和行为。两者结合,形成了调嘴学舌这个成语。

例句

  • 1. 他调嘴学舌,能够轻松地模仿各种人的口音和语调。2. 她的调嘴学舌的技巧让她在演艺圈中备受赞赏。

记忆技巧

  • 记住调嘴学舌这个成语可以通过以下技巧:1. 关联记忆:将“调嘴”与模仿别人的说话和声音联系起来,将“学舌”与模仿别人的语言和行为联系起来,再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成语“调嘴学舌”。2. 反义记忆:调嘴学舌与“直言不讳”形成反义关系。调嘴学舌形容模仿别人,而直言不讳则表示坦率直言。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调嘴学舌相关的成语,如“模仿无方”、“学而不厌”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非常喜欢调嘴学舌,经常模仿老师的讲话。2. 初中生:她的调嘴学舌技巧很高,能够模仿各种明星的语气和表情。3. 高中生:他在模仿老师上课时的调嘴学舌技巧让全班都捧腹大笑。

拆字解意

调嘴学舌成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