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自诒伊戚在词典中的解释

自诒伊戚

拼音zì yí yī qī

含义自寻烦恼;自招灾殃。

出处《诗经·小雅·小明》:“心之忧矣,自诒伊戚。”《左传·宣公二年》:“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典故出处

  • 《诗经·小雅·小明》:“心之忧矣,自诒伊戚。”《左传·宣公二年》:“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近义词

  • 自贻伊戚

成语资料

  • 成语解释:自寻烦恼;自招灾殃。
    成语举例: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一卷:“昊天寺在幽州,与萧后接壤境界,倘辽人知之,发兵劫驾,岂非自诒伊戚。”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指自寻烦恼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

  •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一首诗描写一个因公外出办事的官员恋家的故事:他在二月份被派往西方处理政事,在遥远的地方心里老是惦记家乡的亲人,从播种时节一直忙到收获季节还不能回家,心里堆积着无限的烦恼。

详细解释

  • 指自己反省自己,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批评和检讨。表示自我要求严格,不敢松懈。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一个人能够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能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追求进步的精神。

故事起源

  •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中的记载,战国时期的楚国,有一位名叫伊戚的人,他为人非常自律,时常自我反省,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批评和检讨。因此,他的名字成为了这个成语的来源。

成语结构

  • 四个字的成语,由“自”、“诒”、“伊”、“戚”组成。

例句

  • 1. 他对自己的工作总是自诒伊戚,从不敷衍塞责。2.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员都学会了自诒伊戚,不断改进工作。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这个成语拆分为两部分来记忆,前两个字“自诒”可以理解为自我检讨,后两个字“伊戚”可以理解为伊戚的名字,代表这种自我检讨的精神。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类似意义的成语,如“自省”、“反思”等,来拓展对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考试没考好,我要自诒伊戚,找出自己的不足,下次争取更好的成绩。2. 初中生:我在班级活动中犯了一个错误,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会自诒伊戚并向大家道歉。3. 高中生:我在社团中的表现不够出色,我会自诒伊戚,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努力改进。4. 大学生:我在团队中的沟通不够顺畅,我会自诒伊戚,学习更好地与团队合作,提高效率。

拆字解意

自诒伊戚成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