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然自若
拼音tài rán zì ruò
含义不以为意,神情如常。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
出处华而实《汉衣冠》三:“施天福坦率地注视郑成功,泰然自若地摇头。”
典故出处
华而实《汉衣冠》三:“施天福坦率地注视郑成功,泰然自若地摇头。”
近义词
安之若素、若无其事
反义词
忐忑不安、心惊肉跳
英文翻译
keep cool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不以为意,神情如常。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
成语举例:施天福坦率地注视郑成功,泰然自若地摇头。(华而实《汉衣冠》三)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自,不能读作“zhì”。
成语辨形:若,不能写作“苦”。
成语辨析:见“泰然处之”。
成语故事
金人颜盏门都性情忠厚,谨小慎微,他作战善于安置营垒,计划十分周密,遇事十分沉着,即使矢箭如雨,他仍泰然自若,一切按计划行事,他很勇敢,亲自带兵救出被西夏李世辅挟持的完颜杲,他一生中立下不少的战功。
详细解释
- 泰然自若是由“泰然”和“自若”两个词语构成的成语。泰然指的是安定、镇定,自若指的是自然、不受干扰。泰然自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困难、逆境或危险时,能够保持冷静、镇定的态度和心态,不受外界干扰而表现出自然、从容的样子。
使用场景
- 泰然自若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紧张、困难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冷静、从容的态度。例如,面对考试压力或工作挑战,一个泰然自若的人不会被困难吓倒,而是能够保持冷静思考、从容应对。
故事起源
- 泰然自若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宋朝时期,有一位名叫杨国忠的将军,他在一次战斗中面对敌军的围攻,却能够保持冷静镇定,指挥士兵勇敢作战。最终,他战胜了敌人,取得了胜利。因为他在战斗中表现出的泰然自若的态度,后来人们就用“泰然自若”来形容一个人在困难面前能够保持冷静、从容的样子。
成语结构
- 形容词+形容词+动词
例句
- 1. 在考试面前,他总是泰然自若,从容应对。2. 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她却能够保持泰然自若的态度,勇敢面对。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置身于一个困境中,但却能够保持冷静、从容的态度,就像是站在一个泰山之巅,泰然自若地面对困难。
延伸学习
- 除了“泰然自若”,还有许多与情绪和心态相关的成语可以学习,如“镇定自若”、“从容不迫”等,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和用法。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面对考试,他泰然自若,不紧张。2. 初中生:比赛中,他泰然自若地应对对手的挑战。3. 高中生:在高考压力下,她能够保持泰然自若的心态,专注备考。希望这个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泰然自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