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讨类知原在词典中的解释
tǎolèizhīyuán

讨类知原

拼音tǎo lèi zhī yuán

含义指通过类比而探知渊源。

出处章炳麟《与简竹居书》:“稽其典礼,明其行事,令后生得以讨类知原,无忘国故,斯其要也。”

典故出处

  • 章炳麟《与简竹居书》:“稽其典礼,明其行事,令后生得以讨类知原,无忘国故,斯其要也。”

成语资料

  • 成语解释:指通过类比而探知渊源。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近代

详细解释

  • 讨类知原是由《论语·子罕篇》中的一句话演变而来。原文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意为孔子的学生子罕说:“讨论利益问题,与探讨命令和仁爱的问题。”讨类知原强调通过讨论、比较不同事物的特点和本质,从而得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使用场景

  • 讨类知原常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景中,用来鼓励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和根源。它也可以用于讨论哲学、科学等领域的问题,帮助人们深入思考和理解事物。

故事起源

  • 讨类知原的故事起源于《论语·子罕篇》。当时,孔子的学生子罕对孔子说:“请问,什么是利益?”孔子回答说:“利益是指人们在行为中所得到的好处。”子罕又问:“什么是命令?”孔子回答说:“命令是上级对下级所下达的指令。”最后,子罕问:“什么是仁爱?”孔子回答说:“仁爱是指人们对待他人的关心和善意。”从这个对话中,孔子强调了通过讨论不同事物的本质和特点,来认识到它们的根源和本原。

成语结构

  • 主谓宾状

例句

  • 1. 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应该讨类知原,深入思考。2. 通过比较不同的观点,我们可以讨类知原,找到最合理的解决办法。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讨类知原”拆分为“讨论”、“类别”、“知道”和“根源”的关键词来记忆。同时,可以将这个成语与孔子的故事起源联系起来,帮助记忆和理解。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思考、比较和认识事物相关的成语,如“半路出家”、“一叶障目”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在课堂上讨类知原,找出问题的根源。2. 初中生:通过阅读不同的书籍,我们可以讨类知原,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3. 高中生:在写作文时,我们需要讨类知原,深入分析问题。4. 大学生: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我们需要讨类知原,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拆字解意

讨类知原成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