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毛之地
拼音bù máo zhī dì
含义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出处《公羊传·宣公十二年》:“锡(赐)之不毛之地.”
典故出处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锡(赐)之不毛之地.”
近义词
穷山恶水、穷乡僻壤
反义词
鱼米之乡、天府之国
英文翻译
waste land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成语举例: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乡;丞相秉钧衡之重任,而自远征,非所宜也。(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主语、宾语;形容荒凉或未开垦的土地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地,不能读作“de”。
成语辨形:地,不能写作“的”。
成语谜面:芜;荒山;光山;天涯何处无芳草
歇后语:秃子的头发;兔子不拉屎
成语故事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军攻打郑国,占领郑国的首都,郑襄公见彻底完蛋,只好光着膀子向楚庄王跪地求和,答应郑国土地可以划给楚国,郑人做楚人的奴隶,只恳求给一块不毛之地度过余生。楚庄王见郑襄公真诚悔过,就答应了他的求和要求。
详细解释
- 不毛之地是由“不毛”和“之地”两个词组成的成语。不毛意为没有生育力,指土地贫瘠、不适合耕种。之地则表示地方、区域。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指那些土地贫瘠、荒凉、不适合农耕或生存的地方,也用来比喻没有希望、没有出路的境地。
使用场景
- 不毛之地常用于描述一些贫瘠、荒凉的地方,如沙漠、战场等。同时,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些没有希望、没有前途的处境,比如在事业上遇到困境、处于人生低谷等情况。
故事起源
- 不毛之地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相传,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名叫田单的将军,他为了让自己的部队更加勇猛,曾带领士兵们进入一片荒凉的不毛之地进行训练。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田单采取了严苛的训练方法,使士兵们经历了艰苦的锻炼。最终,田单的部队在经过训练后变得勇猛无比,战胜了强敌。因此,不毛之地一词就被用来形容那些贫瘠、荒凉的地方。
成语结构
- 不毛之地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不毛”是形容词短语,表示没有生育力、贫瘠的意思;“之地”是介词短语,表示地方、区域。
例句
- 1. 这片沙漠是个不毛之地,几乎没有任何生物能够在这里生存。2. 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很多人感到自己陷入了一片不毛之地,找不到出路。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来记忆不毛之地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贫瘠的土地上,没有一棵植物能够生长,只有一片荒凉的景象。这样的景象给人一种没有希望、没有出路的感觉,与不毛之地的含义相符。
延伸学习
- 如果想进一步学习成语和俗语,可以阅读相关的成语故事书籍或参考网络资源,了解更多有趣的成语故事和用法。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片废弃的工地就像是一个不毛之地,没有一丝生机。2. 初中生:他的努力一直没有得到回报,感觉自己陷入了一片不毛之地。3. 高中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很容易陷入一片不毛之地。4. 大学生:经济不景气导致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感觉自己陷入了一片不毛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