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中三昧
拼音cǐ zhōng sān mèi
含义三昧:佛教用语,梵文音译词,意思是“正定”,即屏绝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门修养之法。比喻这里面的奥妙之处。
出处唐·李肇《国史补·中》:“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
典故出处
唐·李肇《国史补·中》:“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三昧:佛教用语,梵文音译词,意思是“正定”,即屏绝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门修养之法。比喻这里面的奥妙之处。
成语举例:梁遇春《Giles Lytton Strachy》:“斯特刺奇是沉溺于法国作家的英国人,所以很得了此中三昧。”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指这其中的奥妙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此中,指某种境界或事物;三昧,佛教术语,意为心境专注、集中,与禅定相近。此中三昧表示沉浸在某种境界或事物中,全神贯注的状态。
使用场景
- 此中三昧常用于形容人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于某种事物或境界中,也可以用来形容陶醉于某种艺术或学问之中。
故事起源
- 此中三昧最早出现在明代杨慎《法藏撷英》中,后成为常用成语。
成语结构
- 此中三昧为形容词短语,由“此中”和“三昧”两个词组成。
例句
- 1. 他沉浸在学习中,此中三昧,完全不顾周围的喧嚣。2. 他对音乐情有独钟,一旦弹奏起来就陷入了此中三昧的境界。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此中三昧与专注、陶醉等词语联系起来记忆,也可以联想成身心全神贯注的状态。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佛教中的三昧的概念以及其他与专心致志相关的成语,如心无旁骛、全神贯注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在画画时完全陷入了此中三昧,不知不觉地画了一个小时。2. 初中生:比赛时,我们要全身心投入,陶醉在比赛的氛围中,达到此中三昧的境界。3. 高中生:他对文学研究情有独钟,每天都沉浸其中,此中三昧地探索文学的奥妙。4. 大学生:在研究领域里,我们要保持此中三昧的状态,才能深入研究,取得突破。5. 成年人:工作时要全神贯注,陶醉在工作中,达到此中三昧的境界,才能取得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