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投无路
拼音zǒu tóu wú lù
含义投:投奔。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出处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三折:“淋的我走投无路,知他这沙门岛是何处鄷都?”
典故出处
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三折:“淋的我走投无路,知他这沙门岛是何处鄷都?”
近义词
山穷水尽、穷途末路、日暮途穷
反义词
左右逢源、如愿以偿、天从人愿
英文翻译
be driven from pillar to post <have no way out; be in an impasse; be up against the wall>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投:投奔。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成语举例: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鲁迅《彷徨 祝福》)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补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补充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辨形:投,不能写作“头”。
成语辨析:见“穷途末路”。
成语谜面:桥头上马
歇后语:林冲上梁山;鼻子上推小车;船头上跑马
成语故事
《潇湘雨》,中国元杂剧作品,是现存元杂剧中仅有的一部以男人负心为题材的剧作。写书生崔通中状元后,背弃前妻张翠鸾,又娶试官的女儿。在张翠鸾寻夫至崔通任所时,崔竟诬陷她是私逃的奴婢,将她判罪,发配沙门岛,阴谋途中加害。行至临江驿,翠鸾深夜悲哭,被失散多年任肃政廉访使的父亲张天觉发现,才得以申雪。作品对崔通的趋炎附势、狠毒阴险的性格,有充分的揭露。语言流畅,关目动人。京剧《临江驿》据此改编,仍在演出。“淋的我走投无路;知他这沙门岛是何处酆都。”。
详细解释
- 走投无路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用来形容人在面临困境时感到束手无策,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境地窘迫,陷入绝境的情况。
使用场景
- 走投无路常常用于描述一些棘手的问题或困境,比如在工作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难题,或者在生活中面临重大的困难时,我们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自己的心情或者描述当前的境况。
故事起源
- 《晋书·谢安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谢安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他曾经在一次战败后被敌军围困在一个山谷里,无法找到出路。在绝境之中,谢安决定采取奇计,他将敌军的粮草堆积起来,引燃起来,制造了一片烟雾,然后趁着敌军迷失方向的时候,带领人马成功逃脱。因此,走投无路这个成语也就由此而来。
成语结构
- 走:走路;投:投向;无:没有;路:出路。这个成语通过“走”、“投”、“无”、“路”四个字的组合,形象地表示了人陷入困境,找不到出路的状态。
例句
- 1. 在经济危机中,很多公司走投无路,不得不裁员。2. 在考试前一天才开始复习,他感到走投无路。3. 面对家庭的困难,他们感到走投无路,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与类似词语进行对比来记忆走投无路这个成语。例如,走投无路与“走投同仇敌忾”、“走投无敌”等词语的发音相似,可以通过这种类似的发音来记忆这个成语。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比如“绝处逢生”、“穷途末路”等,来拓展对于困境和解决问题的理解和应对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考试前一天才开始复习,我感到走投无路。2. 初中生:面对学业和社交的压力,我有时会感到走投无路。3. 高中生:在选择未来职业的时候,我感到走投无路,不知道该做什么才好。4. 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我感到走投无路。5. 成年人:面对经济危机,很多人感到走投无路,不知道该怎么办。希望以上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走投无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