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残守缺
拼音bào cán shǒu quē
含义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
出处参见“保残守缺”。
典故出处
参见“保残守缺”。
近义词
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故步自封
反义词
推陈出新、自我作故、标新立异
英文翻译
retain what is old and outworn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
成语举例:这些似乎都是抱残守缺,汇集众说而成。(朱自清《经典常谈 周易第二》)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人守旧,不肯接受新事物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抱,不能读作“bāo”。
成语辨形:抱,不能写作“报”。
成语辨析:抱残守缺和“故步自封”、“墨守成规”;都有“因循守旧”的意思。但抱残守缺偏重在不肯革新;不肯接受新事物;“故步自封”偏重在不肯上进;不求进取;“墨守成规”偏重在按老规矩办事。
成语谜面:文物管理员
成语故事
西汉著名文学家刘向的小儿子刘歆在汉哀帝时任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他向汉哀帝建议派专人研究《左传》,同行十分不满意,他指责他们因循守旧,抱残守缺,最后被同行联合排挤出京城,只好去做河内郡太守。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
详细解释
- 这个成语由三个词组成,分别是“抱”、“残”和“守缺”。其中,“抱”表示紧紧抱住,不放开;“残”表示残缺不全;“守缺”表示守住缺点。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固守旧观念,不愿意改革创新,守着残缺不全的东西,不肯放弃或改变。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某个人或组织固守旧观念,不愿意接受新的思想或改变现状的情况。例如,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工作中不愿意尝试新的方法,仍然坚持过去的做法,导致效率低下或者错失机会。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个国家的王子非常喜欢收集古董,他的收藏品中有一件非常珍贵的瓷器,但是因为时间的长久和使用的频繁,这件瓷器已经有了一些裂纹和破损。有一天,有个人向王子提出,可以修复这件瓷器,让它恢复原状。然而,王子却坚决不同意,他说这些破损是历史的痕迹,是这件瓷器的一部分,不应该改变。他宁愿保留这些破损的痕迹,也不愿意修复这件瓷器。后来,人们用“抱残守缺”来形容那些固守旧观念,不愿意改变的人或组织。
成语结构
- 主语+抱残守缺
例句
- 1. 他一直抱残守缺,不愿意接受新的技术和方法。2. 这家公司一直抱残守缺,不愿意改变落后的管理模式。3. 这个社团抱残守缺,不愿意接受新的成员和观点。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每个字的意思和发音与成语的含义联系起来进行记忆。例如,抱住残缺不放开,守住缺点不改变。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学习其他与改革、创新相关的成语来扩展对“抱残守缺”这个主题的理解,例如“守株待兔”、“坐井观天”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班上有一个同学一直抱残守缺,不愿意尝试新的游戏。2. 初中生:有些学生抱残守缺,不愿意接受新的学科,导致成绩不理想。3. 高中生:很多学生抱残守缺,不愿意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导致学习效果不佳。4. 大学生:有些学生抱残守缺,不愿意接受新的思想和观点,导致个人发展受限。5. 成年人:一些人在工作中抱残守缺,不愿意接受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导致企业发展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