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词夺理
拼音qiǎng cí duó lǐ
含义强词:强辩;夺:争。指无理强辩,明明没理硬说有理。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座上一人忽日:‘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
典故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座上一人忽日:‘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
近义词
满嘴胡缠、蛮不讲理、蛮横无理
反义词
理直气壮、不言而喻
英文翻译
resort to sophistry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强词:强辩;夺:争。指无理强辩,明明没理硬说有理。
成语举例:他的话简直就是强词夺理,你不要信他。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词,不能读作“chí”。
成语辨形:理,不能写作“礼”。
成语谜面:盗以有道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宋国大夫高阳应最喜欢强辩,而且强词夺理一定要赢。一次高阳应要盖一幢房子,有经验的木匠见湿木料去做梁柱,用不了多久就会造成房屋倒塌。高阳应则强行说湿木盖房有好处,就安排人盖,结果一年后该房屋就倒塌了。
详细解释
- 强词夺理是一个贬义词语,常用来形容某人在争论或辩论中不顾事实真相,以强硬的态度和词句来压倒对方。这种行为是为了取得辩论或争议中的胜利,而不是通过理性思考和合理论证来寻求真理。强词夺理往往是一种欺骗和误导他人的行为。
使用场景
- 强词夺理常见于辩论、争吵、讨论等场合。在这些场合中,某人可能不顾事实真相,而是通过强硬的态度和词句来压倒对方,以获得胜利和掩盖自己的错误。这种行为往往是不公正和不道德的,应该避免使用。
故事起源
- 关于强词夺理的起源并没有具体的故事,但这个成语的意义和使用场景在中国文化中非常常见。这种行为在人际交往和辩论中经常出现,被视为一种不光彩的行为。
成语结构
- 强词夺理是一个四字成语,由两个形容词和两个动词组成。其中,“强”和“词”形容了行为的强硬性质,而“夺”和“理”则表示在辩论中占据优势和压倒对方。
例句
- 1. 他在辩论中总是喜欢强词夺理,根本不听别人的意见。2. 老板强词夺理地解释了自己的错误,让员工们非常气愤。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强词夺理”与类似的行为进行对比来记忆。例如,想象一个人在辩论中不顾事实真相,只是通过强硬的词句来压倒对方,以获得胜利。这样的行为就是强词夺理。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类似的成语和词语,如“以讹传讹”、“颠倒黑白”等,可以帮助加深对强词夺理的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辨别和应对这种行为。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总是强词夺理地说自己是班级的第一名,但是我们都知道他在考试中作弊了。2. 初中生:老师在班会上说了一些错误的事情,可是他却强词夺理地坚持自己是对的。3. 高中生:在辩论赛中,他用强词夺理的方式击败了对手,但是大家都知道他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4. 大学生:虽然他强词夺理地辩论了很久,但是最后还是被对方揭穿了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