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归于尽
拼音tóng guī yú jìn
含义尽:完。一起死亡或一同毁灭。
出处《列子·天瑞》:“天地终乎?与我偕终”卢重玄解:“大小虽殊,同归于尽耳。”
典故出处
《列子·天瑞》:“天地终乎?与我偕终”卢重玄解:“大小虽殊,同归于尽耳。”
近义词
玉石俱焚
反义词
贪生怕死
英文翻译
perish together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尽:完。一起死亡或一同毁灭。
成语举例:只图自己安逸,那管世事艰难,弄到后来,不是同归于尽吗?(清 姬文《市声》第十四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补充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尽,不能读作“jīn”。
成语辨形:尽,不能写作“劲”。
成语辨析:同归于尽与“玉石俱焚”区别在于:①同归于尽只是强调两者同时死亡或毁灭;没有贵贱、好坏之分;而“玉石俱焚”是强调好的和坏的;或贵重的与贫贱的一样死亡或毁坏。②同归于尽既可用于人;也可用于物;“玉石俱焚”一般用于物。
成语谜面:原子弹打飞机
歇后语:稻草人救火;原子弹打飞机
详细解释
- 成语“同归于尽”表示在某种情况下,两个或多个人或物一起毁灭或消失。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两个对立的势力或敌对的个体在斗争中互相毁灭的情景。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对立的双方在激烈的竞争或冲突中最终同时失败或毁灭的情况。它可以用于讨论政治、商业、个人关系等不同的场景。
故事起源
- 成语“同归于尽”的故事起源于《左传》中的一则故事。公元前512年,鲁国国君鲁哀公和大臣季孙行父发生了争执,季孙行父愤而离开鲁国。不久后,鲁哀公后悔自己的错误,派人前去请季孙行父回来。然而,季孙行父拒绝了鲁哀公的请求,并与鲁哀公一同投身于火中,表示他们宁愿同归于尽也不愿回到鲁国。
成语结构
- 形容词+动词+介词+动词
例句
- 1. 两个国家在战争中互相毁灭,最后同归于尽。2. 这对夫妻在离婚后,都把共同财产毁掉,彼此同归于尽。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将成语“同归于尽”与两个人或物共同毁灭的情景联系起来。例如,想象两个战斗中的武士互相拼命,最后双双倒下,同归于尽。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他与“同归于尽”意思相近的成语,例如“舍生取义”、“共存亡”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在游戏中,两个玩家同时输掉了,他们同归于尽。2. 初中生:电影里的两个超级英雄在战斗中同归于尽,为了保护人类安全。3. 高中生:在这场商业竞争中,两家公司最终都破产倒闭,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