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血刃
拼音bīng bù xuè rèn
含义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出处《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典故出处
《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近义词
不战而胜、所向披靡
反义词
血流成河、血流飘杵
英文翻译
achieve victory without fighting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成语举例:兵不血刃,就平了广西省多年的乱党。(清 张春帆《宦海》第七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定语、状语;形容未经交战就取得胜利
成语结构:紧缩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血,不能读作“xiě”。
成语辨形:刃,不能写作“刀”。
成语谜面:没有流血的战争
成语故事
东晋的屯骑校尉郭默作战勇敢,曾与后赵的建立者石勒等作过战,石勒等都很怕他。但此人一贯骄横跋扈,把谁都不放在眼里,有一次因为泄私愤竟然杀死了平南将军刘胤。事后,还大胆伪造诏书,诬谄刘胤谋反,向各州郡通报。这件事暴露后宰相王导怕朝廷无力惩处他,不但不向他问罪,反而加封他的官职。
陶侃知道这件事后,一方面上书朝廷请求讨伐郭默,一方面写信给王导,要求他采取果断措施。信中有两句话写得非常有力:“郭默杀害州官,朝廷就任命他当州官。难道他杀害宰相,也就让他当宰相不成!”
王导读了这封信,受到很大的触动,便派了陶侃率军去讨伐郭默。郭默深知陶侃领兵作战十分厉害,听说他亲自来讨伐,非常焦急,打算率军离开江州南下。但陶侃出兵神速,郭默还未离城,陶侃的大军就已经将江州团团围住。
郭默想固守城池,但又知道自己不是陶侃对手,怕城破后难逃性命;想开城门投降,又怕朝廷要杀他的头,真是左右为难。他手下的一名叛将见大势已去,将他逮捕后开城门投降。陶侃终于不战而取得胜利,平定了这次叛乱。
详细解释
- 兵不血刃是中国的一种成语,它的意思是在战争中获胜而不用流血。这个成语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战争策略,意味着通过巧妙运用智慧和策略,能够在不进行实质性战斗的情况下取得胜利。
使用场景
- 兵不血刃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某个人或团体在竞争或斗争中通过巧妙的手段取得胜利,而不需要采取暴力或激烈的行动。它可以用于各种场景,比如商业竞争、政治斗争、学术竞争等。
故事起源
- 兵不血刃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据传,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国君,他的国家正面临强大的敌人的入侵。孟尝君聪明智慧,他通过巧妙运用外交手段和策略,成功地避免了战争的爆发,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个故事的成功经验被总结成了成语“兵不血刃”。
成语结构
- 兵不血刃这个成语由四个汉字组成,其中“兵”表示战士、军队,“不”表示否定,“血”表示血液,“刃”表示刀剑。整个成语的结构简洁明了,意思也很直观。
例句
- 1. 在商业竞争中,有些企业能够通过创新和市场策略来兵不血刃地击败竞争对手。2. 这位政治家在选举中兵不血刃地获得了胜利,赢得了选民的支持。3. 在学术界,有些学者能够通过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和研究成果来兵不血刃地获得声誉和荣誉。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法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战士手持刀剑,但没有血液流出,因为他成功地兵不血刃地击败了敌人。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中国的战争策略和历史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古代的军事典籍,如《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足球队通过团结合作和巧妙的战术,兵不血刃地赢得了比赛。2. 初中生:这个电子竞技队利用高超的技术和默契的配合,兵不血刃地击败了对手。3. 高中生:这位学霸凭借着聪明才智和努力学习,兵不血刃地取得了高考的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