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若悬河
拼音kǒu ruò xuán hé
含义若:好象;悬河:激流倾泻。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象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唐·韩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典故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唐·韩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近义词
夸夸其谈、侃侃而谈、能言善辩
反义词
沉默寡言、噤若寒蝉、闭口无言
英文翻译
talk glibly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若:好象;悬河:激流倾泻。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象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
成语举例:知县见他说的口若悬河,又是本朝确切贼,不由得不信。(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若,不能读作“kǔ”。
成语辨形:若,不能写作“苦”;河,不能写作“何”。
成语辨析:见“侃侃而谈”。
成语谜面:训;水帘洞
成语故事
出处:《晋书 郭象传》王衍云:“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释义:“悬河”,瀑布。讲起话来像瀑布一样滔滔不绝。形容能言善辩,也比喻十分健谈。故事:晋朝时,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叫郭象,字子玄。他在年轻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尤其是他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都能留心观察,然后再冷静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识十分渊博,对于事情也常常能有独到的见解。后来,他又潜心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并且对他们的学说有深刻的理解。过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来请他。他实在推辞不掉,只得答应了,到朝中做了黄门待郎。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识很丰富,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又非常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都觉得津津有味。当时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赏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说:“听郭象说话,就好象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郭象的辩才,由此可知。而后人就以“口若悬河”来形容人善于说话,一旦说起话来就橡倒悬的河水、滔滔不绝,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
详细解释
- 口若悬河是一个描写人口才非常出众的成语。口若悬河意味着一个人说话流利、口才极佳,能够用流畅而有力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能够在演讲、辩论或者交流中表现出色的人。
使用场景
- 口若悬河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能够在公开场合自信地演讲、辩论或者表达自己观点的人。例如,在会议上能够清晰地陈述自己的想法,或者在辩论赛中能够用有力的论据击败对手等等。
故事起源
- 《战国策·齐策四》记载了这个成语的故事。据说,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一个名叫苏秦的人,他的口才极为出众,能够用流利而有力的语言说服别人。有一次,苏秦在齐国的宴会上演讲,他的演讲非常精彩动人,让人们如痴如醉,仿佛置身于悬崖之上。因此,人们就用“口若悬河”来形容他的口才出众。
成语结构
- 这个成语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口”、“若”和“悬河”。其中,“口”表示口才,即说话的能力;“若”表示如同;“悬河”表示悬崖峭壁。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口才如同悬崖峭壁一样出众。
例句
- 1. 他的演讲真是口若悬河,让人佩服不已。2. 她在辩论赛中口若悬河,成功地说服了评委和观众。3. 这位老师讲课的时候口若悬河,让学生们都充满了学习的热情。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站在悬崖峭壁边,他的口才非常出众,能够像悬崖一样让人瞩目。这样的形象可以帮助记忆口若悬河的意思。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口才相关的成语,如“能言善辩”、“辞不达意”等等,以扩展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讲课的时候口若悬河,我们都很喜欢听。2. 初中生:在辩论赛上,他的口若悬河,成功地说服了对方。3. 高中生:他在演讲比赛中的表现真是口若悬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4. 大学生:在大学的辩论社团里,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口若悬河,成为优秀的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