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地
拼音fāng cùn zhī dì
含义指心。
出处《列子·仲尼篇》:“文挚乃命龙叔背明而立,文挚自后向明而望之,既而曰:‘嘻!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
典故出处
《列子·仲尼篇》:“文挚乃命龙叔背明而立,文挚自后向明而望之,既而曰:‘嘻!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
近义词
方寸地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指心。
成语举例:寻省遭罹,万重不幸。方寸之地,自不能言;求人见谅,岂复容易?(唐 刘禹锡《上杜司徙启》)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指心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谜面:心
成语故事
徐庶是三国时刘备的军师。他多谋善断,料事如神,深得刘备的信赖。
一次,徐庶识破“八门金锁阵”,大败曹操官兵。曹操将领曹仁不服输,深夜起兵去新野劫寨。徐庶早有所料,待曹仁离开樊城时就乘虚而入。结果,樊城失守。曹仁败退许昌,愧对曹操。曹操说:“刘备必有能人为他策划!”曹操探得是徐庶,便想把他骗到许昌留在身边。他们摹仿徐庶母亲的笔迹写信给徐庶。徐庶见信得知老母押在许昌,只好挥泪告别刘备。徐庶说:“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
详细解释
- 方寸之地源自佛教词汇,原指人的心地。后来演变为成语,用以形容非常狭小的地方或范围。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的活动范围非常有限,或者形容某个地方非常狭小。
使用场景
- 方寸之地这个成语可以用于各种场景,比如形容一个人的工作空间非常小,或者形容某个地方非常拥挤,无法容纳更多的人或物。也可以用于形容一个人的思想狭隘,不愿接受新观念或改变。
故事起源
- 方寸之地的故事起源于佛教。佛教认为人的心地就像一个方寸之地,需要通过修行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后来,这个概念被引申为成语,用以形容狭小的空间或范围。
成语结构
- 方寸之地是一个四个字的成语,由“方寸”和“之地”两个词组成。其中,“方寸”表示极小的空间,“之地”表示地方。
例句
- 1. 他的办公室真是方寸之地,连一个桌子都放不下。2. 这个城市人口多,空地有限,真是方寸之地。3. 他的思想真是方寸之地,对于任何新观念都闭塞不通。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方寸大小的地方,非常狭小,只能容纳一个人的脚尖,这样就能形象地记住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方寸之地相关的成语,如“寸土寸金”、“一寸光阴一寸金”等。同时,也可以学习其他与狭小空间相关的成语,如“眼中钉”、“刺股之痛”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家的后院真是方寸之地,只能种一些小花。2. 初中生:这个书房真是方寸之地,只能放一个书桌和一把椅子。3. 高中生:这个城市的公园真是方寸之地,人太多了,几乎没有空地可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