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前踬后
拼音bá qián zhì hòu
含义跋:踩;踬:被绊倒。本指狼向前进就踩住了自己的颈肉,向后退又会被自己的尾巴绊倒。比喻进退两难。
出处《诗经·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唐·韩愈《昌黎集·卷十二·近学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典故出处
《诗经·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唐·韩愈《昌黎集·卷十二·近学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近义词
进退维谷、进退两难、左右为难
英文翻译
nonplus <be caught in a dilemma; encounter obstacles ahead and behind>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跋:踩;踬:被绊倒。本指狼向前进就踩住了自己的颈肉,向后退又会被自己的尾巴绊倒。比喻进退两难。
成语举例:无事之时,望影藏匿,跋前踬后,日不聊生。(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滦阳续录》)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比喻进退两难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成语“跋前踬后”由“跋”、“前”、“踬”和“后”四个字组成。其中,“跋”是指行走;“前”是指前面;“踬”是指绊倒;“后”是指后面。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前脚还没抬起来,后脚已经踩到了前脚,形容行走时脚步不稳,容易摔倒。在引申义中,也用来比喻做事前后不一致,或者前功尽弃。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行走时脚步不稳,容易摔倒的情况。也可以用来形容做事前后不一致,或者前功尽弃的情况。
故事起源
- 关于成语“跋前踬后”的故事起源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从成语的字面意思可以推测,它可能是由人们观察到行走时脚步不稳、容易摔倒的现象而形成的。
成语结构
- 四个字的固定结构,主要由“跋”、“前”、“踬”和“后”组成。
例句
- 1. 他酒后跋前踬后,走路都要靠墙才能稳住。2. 这个项目开始时进展顺利,但后来却跋前踬后,最终失败了。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成语“跋前踬后”。可以想象自己行走时脚步不稳,前脚还没抬起来,后脚已经踩到了前脚,容易摔倒的情景。或者将“跋前踬后”与摔倒、失败等意象联系起来,形成记忆的联结。
延伸学习
- 你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行走、失败相关的成语,例如“步履维艰”、“前功尽弃”等,来扩展你的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跋前踬后地走路,差点摔倒了。2. 初中生:他做事总是跋前踬后,没有坚持下去的毅力。3. 高中生:他在考试前没有好好复习,结果跋前踬后,考得很差。4. 大学生:他刚开始学习一门新的技能时,经常跋前踬后,但他坚持下来最终取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