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翁扪籥
拼音máng wēng mén yuè
含义比喻只凭片面了解或局部经验就对事物妄加判断。
出处宋·苏轼《日喻》:“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槃。’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锺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锺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典故出处
宋·苏轼《日喻》:“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槃。’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锺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锺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近义词
盲人扪烛、盲翁扪龠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比喻只凭片面了解或局部经验就对事物妄加判断。
成语举例:〖示例〗盲翁扪籥但取似,叶公好龙固为名。 ★清 赵翼《岣嵝碑歌》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指看问题以偏概全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近代
成语故事
古时一个天生瞎子问人太阳是什么样的,人家说太阳像铜盘,瞎子回家发现铜盘是可以敲响的,就把敲钟的声音误以为是太阳,人家告诉他太阳不发声而像蜡烛一样有热量,他回家把蜡烛当成了太阳。一天他发现乐器籥跟蜡烛很像,也以为是太阳。
详细解释
- 盲翁,指盲人;扪籥,指摸索琴弦。比喻对事物一无所知,毫无眼力。
使用场景
-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对某个领域或某个问题完全不了解,没有正确的判断能力。
故事起源
- 《孟子·告子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盲人,他想弹奏一首曲子,但他从未见过琴,也不知道琴的形状和弦的位置。于是他就把手伸进琴匣里摸索琴弦,但他摸索得到的只是琴弦的下端,根本无法弹奏出任何声音。这个故事比喻人没有眼力,对事物一无所知。
成语结构
- 盲翁+ 扪籥
例句
- 1. 他对这个行业一窍不通,简直就是个盲翁扪籥。2. 他虽然是个专家,但对这个新兴领域也是个盲翁扪籥。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盲人摸索着一把琴弦,但却摸不到正确的位置,无法弹奏出美妙的音乐。这个形象可以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无知、缺乏眼力相关的成语,例如“闭门造车”、“井底之蛙”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对这个游戏一点都不了解,就像个盲翁扪籥。2. 初中生:他对历史一窍不通,对于历史事件都是盲翁扪籥。3. 高中生:他对这个科目没有基础知识,完全是个盲翁扪籥。4. 大学生:他对这个领域的最新研究完全不了解,对于相关的问题是盲翁扪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