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齧字
拼音yǎo wén niè zì
含义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同“咬文嚼字”。
出处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同“咬文嚼字”。
常用程度:一般
详细解释
- 这个成语源自《论语·子罕》中的一句话:“君子不器。”后来经过演变,成为了“咬文齧字”。它形象地描述了那些过分追求文字和细节的人,却忽略了事物的本质和实际意义。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批评那些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实际问题的人。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在学习或工作中过分追求细节的人,却忽略了整体的大局。也可以用来形容那些过分追求字句的人,却忽略了文字背后的真正含义。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孔子的一次教育经历。有一次,孔子的学生曾子在读书时,过分追求字句,而忽略了文章的大意。孔子对他说:“你这样只追求文字的精确和细节,而不关注文章的整体意义,就像咬文齧字一样。”从此,这个成语就流传了下来。
成语结构
- 咬:咬住;文:文字;齧:啃食;字:字句。成语的结构比较简单,由四个汉字组成。
例句
- 1. 他在写作业时总是过分追求文字的准确,而忽略了问题的实质,真是咬文齧字。2. 这位老师在教学上非常注重细节,但有时也容易陷入咬文齧字的陷阱。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这个成语的形象进行联想,想象一个人过分追求文字的准确和细节,却忽略了实际的含义和目的,像是在啃食字句一样。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章和故事,了解更多关于咬文齧字的情境和应用。此外,还可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拘泥小节”、“纠缠细节”等,来拓宽自己的词汇和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总是要求我们写字要认真,但有时候我觉得太咬文齧字了。2. 初中生:我觉得写作文不仅要注意文字的准确,还要注重表达的内容,不能只咬文齧字。3. 高中生:在考试中,有些同学过于追求字句的精确,而忽略了整体的思路和逻辑,这就是咬文齧字的表现。4. 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要注意不要只注重细节和字句的准确,还要关注论文的整体结构和主要观点,避免陷入咬文齧字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