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行斜上
拼音páng xíng xié shàng
含义原指《史记》中的《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等。后泛指用表格行式排列的系表、谱牒等。
出处《梁书·刘杳传》:“桓谭《新论》云,太史《三代世表》,帝行邪(斜)上,并效周谱。”
典故出处
《梁书·刘杳传》:“桓谭《新论》云,太史《三代世表》,帝行邪(斜)上,并效周谱。”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原指《史记》中的《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等。后泛指用表格行式排列的系表、谱牒等。
成语举例:手书细密百十万言,无一潦草。增益者旁行斜上,……(清 平步清《霞外捃屑》卷六)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泛指列表编排的谱系等文字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成语“旁行斜上”由“旁行”和“斜上”两个词组成。其中,“旁行”表示在旁边行走,“斜上”表示斜着向上攀爬。整个成语用来形容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通过迂回的路径来达到目的,而不是直接面对问题或挑战。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人们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采取巧妙的策略,通过变换角度或采取迂回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个计划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采取的曲线行进方式。
故事起源
- 成语“旁行斜上”最早出自明代杨慎《燕京岁时记》:“西南有山,其势不可攀,然有一径,旁行而斜上,足以至巅。”这个故事描绘了一个山脉的地形,指出了一条旁边而斜上的小径可以帮助人们攀登到山顶。后来,这个成语就被用来形容人们在面对困难时采取巧妙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成语结构
- 主要由两个词组成,旁行和斜上。其中,“旁行”是动词短语,表示在旁边行走;“斜上”是动词短语,表示斜着向上攀爬。
例句
- 1. 他不直接回答问题,而是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旁行斜上。2. 在面对困难时,我们要学会旁行斜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旁行斜上”与攀登山峰的形象联系起来记忆。想象自己在登山时,发现一条从山脚旁边斜着向上的小径,通过这条小径可以更容易地攀登到山顶。这样的记忆图像可以帮助你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旁行斜上相关的成语,如“曲径通幽”、“拐弯抹角”等,可以进一步扩大你的成语词汇量,并加深对成语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解决难题时,老师告诉我要旁行斜上,想出不同的解决方法。2. 初中生:面对学习压力,我们要学会旁行斜上,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知识。3. 高中生:在备考过程中,我意识到要旁行斜上,通过多种复习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