馋涎欲滴
拼音chán xián yù dī
含义涎:口水。馋得口水都要滴下来了。形容极其贪馋的样子。也形容非常眼红。
出处唐·柳宗元《招海贾文》:“垂涎闪舌兮,挥霍旁午。”宋·苏轼《将之湖州》诗:“吴儿鲙缕薄欲飞,未去先说馋涎垂。”
典故出处
唐·柳宗元《招海贾文》:“垂涎闪舌兮,挥霍旁午。”宋·苏轼《将之湖州》诗:“吴儿鲙缕薄欲飞,未去先说馋涎垂。”
近义词
垂涎三尺、口角流涎
反义词
淡泊寡味
英文翻译
hanker for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涎:口水。馋得口水都要滴下来了。形容极其贪馋的样子。也形容非常眼红。
成语举例:此时听得子肃说有那样的好烟,不觉馋涎欲滴。(清 姬文《市声》第二十六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贪吃的样子
成语结构:补充式
产生年代:现代
成语正音:涎,不能读作“yán”。
成语辨形:馋,不能写作“谗”。
成语辨析:馋涎欲滴与“垂涎三尺”有别:馋涎欲滴多形容嘴馋想吃;“垂涎三尺”多形容极贪婪。
成语故事
宋朝时期,苏轼与吴兴太守孙觉交往很深,经常在一块吟诗作赋。苏轼在熙宁五年写《将之湖州戏赠莘老》:“顾渚茶芽白于齿,梅溪木瓜红胜颊。吴儿脍缕薄欲飞,未去先说馋涎垂。”称赞湖州的美食。
详细解释
- 这个成语由“馋涎”和“欲滴”两个词组成。馋涎意味着流口水,欲滴表示非常渴望。整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对某种食物或物品的极度渴望和贪婪。
使用场景
- 通常用于形容对美食、珍贵物品或其他令人向往的事物的强烈渴望。也可用于形容对某种享受、体验的极度向往。
故事起源
- 据说,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的一个故事。传说有一位名叫李馋涎的人,他非常贪婪地渴望食物,经常流口水。由于他的贪婪和渴望,他被人们戏称为“馋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也就形成了。
成语结构
- 主语 + 馋涎 + 欲滴
例句
- 1. 他看到那道美味的菜肴时,馋涎欲滴。2. 小明看到那辆新车,眼睛都快馋涎欲滴了。3. 她听说那个度假胜地的风景非常美,心里馋涎欲滴。
记忆技巧
- 可以将“馋涎欲滴”想象成一个人在看到美味食物时流口水的情景,这样可以更容易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其他形容贪婪和渴望的成语,如“贪婪如鬼”,“垂涎三尺”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看到那个巧克力蛋糕,馋涎欲滴,想吃一块。2. 初中生:我听说那个游乐园有很多刺激的项目,我馋涎欲滴,想去玩一次。3. 高中生:我看到那本新出版的小说,馋涎欲滴,迫不及待地想去书店买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