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师动众
拼音xīng shī dòng zhòng
含义兴:发动;众:大队人马。旧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动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
出处《吴子·励士》:“夫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
典故出处
《吴子·励士》:“夫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
近义词
大动干戈、大张声势
反义词
小打小闹
英文翻译
raise a big rumpus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兴:发动;众:大队人马。旧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动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
成语举例:李劼人《大波》第一部第五章:“为啥要兴师动众,闹得这样文王不安,武王不宁的?”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兴,不能读作“xìnɡ”。
成语辨形:众,不能写作“重”。
成语辨析:兴师动众和“调兵遣将”;都可表示“调动兵马或动用人力”的意思。不同在“调兵遣将”含有派遣将领。而不含有“大规模出兵”之意;“兴师动众”与之相反;含有“大规模出兵”;不含有“派遣将领”的意思。
成语谜面:全民重教
歇后语:五百罗汉斗观音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魏国西河太守吴起与魏武侯魏击谈论怎样才能做到战无不胜,吴起就用兵经验发表看法,君主要倚仗:将军在战场发号施令军士愿意听从,将军兴师动众作战,士卒愿意出征,到了战场,士兵不怕死,要奖罚分明。
详细解释
- 兴师动众是指在面临紧急情况或重大问题时,动员众多的兵力和武力,以迅速应对和解决。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通过集结众多的人力物力来展开行动,以达到迅速有效的目标。
使用场景
- 兴师动众多用于形容在解决特别严重或紧急的问题时,需要集结大量人力物力来进行应对。例如,在自然灾害发生后,政府会兴师动众,调动各方力量来救援灾区;在重大事故发生后,相关部门也会兴师动众,全力以赴进行救援和调查。
故事起源
- 兴师动众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当时,项羽为了对抗刘邦的军队,动员了大量的兵力和武力,以展开激烈的战斗。后来,兴师动众逐渐演变为一个成语,用来形容集结众多人力物力的行动。
成语结构
- 兴师动众由四个字组成,分别是“兴”、“师”、“动”、“众”。
例句
- 1. 面对突发的火灾,消防队兴师动众,迅速扑灭了火势。2. 学校举行重要的活动,各部门兴师动众,共同筹备。3. 在国庆节期间,景区迎来了大量游客,工作人员兴师动众,保障游客的安全和服务。
记忆技巧
- 可以把“兴师动众”联想为一支庞大的军队正在行动,兵器威风凛凛。可以通过观看相关图片或视频来加深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类似意义的成语,如“号令如山”、“齐心协力”等,来扩展对于集结人力物力行动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为了帮助同学们举办一次趣味运动会,我们兴师动众,进行了精心筹备。2. 初中生:为了保护环境,我们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垃圾清理行动,兴师动众,清理了周围的垃圾。3. 高中生:在疫情期间,医护人员兴师动众,奋战在抗疫一线,保护人民的健康安全。希望以上学习指南能帮助你全面了解和运用“兴师动众”这个成语。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