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谏之义
拼音sān jiàn zhī yì
含义指事君之正道。
出处《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
典故出处
《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指事君之正道。
成语举例:东汉·王充《论衡·程材》:“案世间能建蹇蹇之节,成三谏之义,令将检身自敕,不敢邪曲者,率多儒生。”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北方的戎国将要侵略曹国,曹伯想亲自去迎敌。曹羁进谏说:“戎国人最不讲道义,国王您不能亲自去迎战。”曹伯说不行。曹羁进谏三次之后,尽到做臣子的道义之后就离开。后来曹军被戎狄打败。
详细解释
- 三谏之义源自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指臣子对君主进行三次劝谏,以表明自己的忠诚和为国家着想。三谏之义强调了臣子应当坚守正义、敢于直言无忌,勇于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发声。
使用场景
- 三谏之义常用于描述对权力者进行坚定劝谏的情境,强调对正义和公平的坚守。可以用于政治、社会、职场等各种场合。
故事起源
- 三谏之义最早出自《左传》,其中记载了古代大臣子申包胥对齐庄公进行三次劝谏的故事。申包胥在君主犯错误时,勇于直言劝谏,体现了忠诚和为国家着想的精神。
成语结构
- 三谏之义是由三个词语组成的成语,形式上是一个名词短语。
例句
- 1. 作为一名忠诚的公务员,他始终坚守着三谏之义,勇于对上级提出合理的建议。2. 在历史上,有许多忠臣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敢于进行三谏之义,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三谏之义:1. 将成语分解为三个词语,分别记忆其含义和发音。2. 制作记忆卡片,将成语及其解释写在一张卡片的正反两面,反复复习记忆。3. 将成语应用到实际场景中,通过实践来加深记忆。
延伸学习
- 如果对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和历史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左传》等古代文献,了解更多关于三谏之义的故事和背景。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犯了错误,我们应该像申包胥一样,勇敢地进行三谏之义。2. 初中生:作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干部,我要敢于直言,坚守三谏之义,为同学们争取权益。3. 高中生:在社会上,我们应当发扬三谏之义的精神,勇于对不公平和不正义的现象提出批评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