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勒
拼音mó lè
注音ㄇㄛˊ ㄌㄜˋ
繁体
基本解释
仿照原样雕刻。亦指雕刻之文。 唐 元稹 《<白氏长庆集>序》:“至於缮写,模勒,衒卖於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 宋 曹士冕 《法帖谱系·淳化法帖》:“ 淳化 三年壬辰岁十一月六日奉圣旨模勒上石。”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碑帖·汉熹平石经》:“自余模勒之后, 南昌 学宫有重模木。”
基本含义
- 形容言行举止狂妄自大,傲慢无礼。
详细解释
- 模勒一词来自于古代的斯拉夫语,原意为“蒙蔽、迷惑”。后来逐渐演变为形容人的傲慢自大,不尊重他人的言行举止。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那些自以为是、不尊重他人、傲慢无礼的人。可以用于各种场景,如描述一个人的态度和性格,或者评论某人的行为。
故事起源
- 关于模勒的具体故事起源尚无明确记载。根据研究,模勒一词最早出现在斯拉夫语中,后来被引入到汉语中,并在中国流传开来。
成语结构
- 模勒属于形容词的成语,由两个字组成。
例句
- 1. 他总是摆出一副模勒的样子,对待别人总是不屑一顾。2. 这个人很模勒,从来不听别人的意见。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模勒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摆出一副高高在上、傲慢自大的姿态,形容他的言行举止。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成语,如“自命不凡”、“目中无人”等,来扩展对于傲慢自大的描述。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总是模勒地对待同学,从来不和他们一起玩。2. 初中生:班里有一个同学很模勒,老师批评他他也不听。3. 高中生:他的成绩虽然好,但总是摆出一副模勒的样子,让人很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