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邑
拼音yú yì
注音ㄧㄩˊ ㄧˋ
繁体
基本解释
指足供祭祀以外的其馀的封邑。《左传·襄公二十二年》:“祭以特羊,殷以少牢,足以共祀,尽归其餘邑。”
基本含义
- 余,剩余;邑,指乡村。表示剩余的土地或财富。
详细解释
- 余邑原指剩余的土地,后引申为剩余的财富。成语中的“余邑”常用来形容富有或剩余的财产。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一个人的财富或资源充裕,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个地区或组织的财力雄厚。
故事起源
- 相传,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贤臣叫季札,他以勤俭节约而闻名。一次,国君问他:“你家有多少财产?”季札回答:“我只有余邑。”国君听后大为惊讶,认为季札一定是藏了很多财宝,于是派人暗中调查,结果发现季札果然只有一片麦田。于是,人们开始用“余邑”来形容富有或剩余的财产。
成语结构
- 主语 + 有 + 余邑
例句
- 1. 他家有余邑,过着富裕的生活。2. 这个公司资金雄厚,拥有余邑。
记忆技巧
- 可以将“余邑”拆分记忆,将“余”和“邑”分别与“剩余的财富”和“乡村”联系起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财富相关的成语,如“富可敌国”、“富甲一方”等,以丰富词汇量,并能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的爷爷家有余邑,他经常给我买好吃的。2. 初中生:这个城市发展迅速,经济实力强大,拥有余邑。3. 高中生:他家族世代经商,积累了大量财富,有余邑可供支配。4. 大学生:他在创业初期就投入了大量资金,如今已经有余邑,可以扩大业务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