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文
拼音mào wén
注音ㄇㄠˋ ㄨㄣˊ
繁体
基本解释
违犯法令条文。 明 何景明 《故大中大夫李公墓志铭》:“乃治其豪侮法慢令者,治益尚严明,吏民人人无不惴慄,无敢冒文者。”
基本含义
- 指以假乱真,伪装成文人或学者的行为。
详细解释
- 冒文一词源于明代小说《水浒传》中的故事。故事中,有个名叫冒顿的人,他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但是为了混饭吃,他常常伪装成一个文人或学者的样子,以此来骗取他人的信任和好处。因此,“冒文”成为了表示伪装成文人或学者的行为的成语。
使用场景
- 冒文一词常用于描述某人故意伪装成文人或学者的行为,具有贬义。可以用来形容某人为了个人利益而虚伪地装扮成有学问或有文化的样子。
故事起源
- 冒文一词的故事起源于明代小说《水浒传》。在这个小说中,冒顿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机智的角色,他以伪装成文人或学者的形象,以及他的讲话方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成语结构
- 冒文是一个动宾短语,由动词“冒”和名词“文”组成。
例句
- 1. 他虽然没读过几本书,但是他总是冒文装出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2. 这个人总是冒文,表面上看起来很有学问,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冒文成语中的“冒”字,与“冒充”这个词相近,都表示伪装、假冒的意思。同时,通过想象一个人戴着一顶帽子,上面写着“文”,表示他伪装成文人的形象,有助于记忆这个成语。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明代小说《水浒传》中其他有趣的故事和成语,可以进一步丰富你的汉语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虽然没读过几本书,但是他总是冒文装出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2. 初中生:这个人总是冒文,表面上看起来很有学问,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3. 高中生:他为了混饭吃,常常冒文装成一个文人或学者的样子,以此来骗取他人的信任和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