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藳
拼音cǎo gǎo
注音ㄘㄠˇ ㄍㄠˇ
繁体
基本解释
初拟的文稿或画稿等。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崔道融》:“﹝ 崔道融 ﹞有《申唐集》十卷,自序云:‘ 乾符 乙卯夏,寓 永嘉 山斋,收拾草藳,得五百餘篇。’今存於世。”
基本含义
- 指人物或事物的形象或行为举止草率、粗糙。
详细解释
- 草藳一词由两个字组成,草指的是植物,藳指的是草履。草藳形容人或事物的形象或行为举止草率、粗糙,不经修饰或打扮。
使用场景
- 草藳常用于贬义,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的不修边幅、粗糙的状态。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外表、穿着、举止等方面的不整洁或不得体;也可以用来形容事物的制作粗糙、不精细。
故事起源
- 草藳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间。在古代,人们往往通过穿着、仪表来展示自己的修养和品位。而草藳则是形容那些不注重个人形象的人。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批评那些不修边幅、不讲究仪表的人。
成语结构
- 草藳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结构简单明了。
例句
- 1. 他的穿着总是草藳不整,给人一种不修边幅的感觉。2. 这个作品的制作太草藳了,没有经过精心打磨。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草藳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穿着破烂的衣服,脚上踩着草鞋,形象十分草率和粗糙,这样可以帮助记住草藳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草藳相关的成语,如“草木皆兵”、“草船借箭”等,可以帮助拓展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他的书写总是草藳不整,字迹潦草。初中生:这个学生的言行举止草藳不修,需要引导和规范。高中生:他的演讲稿写得很草藳,需要加强修饰和修改。大学生:这个项目的执行过程很草藳,需要进行改进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