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
拼音xíng shū
注音ㄒㄧㄥˊ ㄕㄨ
繁体
基本解释
◎ 行书 xíngshū
[running hand (in Chinese calligraphy);cursive suript] 汉字字体,形体和笔势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
英文翻译
1.running hand (in Chinese calligraphy); cursive handwriting
详细解释
(1).写作文书。《管子·问》:“官贱行书,身士,以家臣自代者几何人?” 尹知章 注:“其人居官乃贱,自行文书,身任士职,輒以家臣自代,亦须知其数也。”《墨子·号令》:“挟私书,行请謁及为行书者,释守事而治私家事,卒民相盗家室、婴儿,皆断,无赦。”
(2).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汉字字体。《晋书·谢安传》:“及总角,神识沉敏,风宇条畅,善行书。” 唐 张彦远 《法书要录·张怀瓘书断上》:“案行书者, 后汉 潁川 刘德昇 所作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字学》:“隶书悖而行书作,行书狂而草书圣。” 巴金 《秋》四四:“对联是 何子贞 的行书。”
(3).八股文章的选集,所选大都是举人的作品。也称“行卷”。《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自从那年到 杭州 ,至今五六年,考卷、墨卷、房书、行书、名家的稿子,还有《四书讲书》、《五经讲书》、《古文选本》--家里有个帐,共九十五本。”参见“ 行卷 ”。
基本含义
- 行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字体,也指用行书写成的文章。
详细解释
- 行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字体,它起源于汉代,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行书字体横平竖直,笔画简练,结构紧凑,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行书的特点是笔画奔放,结构稳定,形态简练,书写速度较快。行书的字形工整美观,适合书写长篇文章和书信。
使用场景
- 行书常用于书法展览、书法比赛、书法作品等场合。行书的书法作品常见于书法册页、书法题跋、书法碑刻等艺术形式。
故事起源
- 行书起源于汉代,当时的书法家张芝在他的书法著作《论书》中首次提到了行书。行书的发展和流传得到了北魏时期书法家王羲之的推崇和发扬光大。
成语结构
- 行书是一个名词组成的成语,由“行”和“书”两个字组成。
例句
- 1. 他的字写得非常好,行书尤其出色。2. 这幅行书作品展现了书法家的才华和艺术修养。
记忆技巧
- 要记忆行书这个成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1. 将“行书”与中国书法的其他字体进行对比,理解其特点和区别。2. 通过观赏行书的书法作品,了解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加深记忆。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行书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书法的其他字体,如楷书、隶书、草书等。可以通过参观书法展览、阅读相关书籍、学习书法基本技巧等方式深入了解和学习。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喜欢用行书写字,因为它的字形很漂亮。2. 初中生:老师教我们学习行书,让我们提高书写的速度和准确性。3. 高中生:学习行书对提升书法造诣和艺术修养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