蠲糨纸
拼音juān jiàng zhǐ
注音ㄐㄨㄢ ㄐㄧㄤˋ ㄓㄧˇ
繁体
基本解释
一种用浆浆过的洁白光滑的纸。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造皮纸》:“ 永嘉 蠲糨纸,亦桑穰造。”参见“ 蠲纸 ”。
基本含义
- 指用纸质材料来替代粮食,以节省开支。
详细解释
- 蠲糨纸这个成语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一种节约用纸的做法。在古代,纸张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因此人们会将纸张剪裁成米粒形状,用来代替实际的米粒,以达到节约的目的。蠲糨纸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再使用,但成语的意义仍然保留下来,指代节约资源的行为。
使用场景
- 蠲糨纸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节约用钱或资源的行为。可以用于描述个人或组织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节约行为,也可以用来批评那些过度浪费资源的人或行为。
故事起源
- 关于蠲糨纸的具体故事起源并没有明确记载,但根据成语的字面意思和历史背景,可以推测这一做法可能在古代的某个时期出现过。
成语结构
- 蠲糨纸这个成语由三个汉字组成,分别是“蠲”、“糨”和“纸”。
例句
- 1. 他过着非常节约的生活,连蠲糨纸都能做到。2. 这个公司一直以来都在蠲糨纸,非常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蠲糨纸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拿着一张纸,用剪刀剪成小米粒状,然后用来代替实际的米粒,以节约开支。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节约资源相关的成语,如“削足适履”、“节衣缩食”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家每天都在蠲糨纸,妈妈说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节约资源。2. 初中生:学校组织了一次节约用水活动,我们要学会蠲糨纸,用水不浪费。3. 高中生:大家都应该学会蠲糨纸,减少对环境的负担,保护地球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