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通假在词典中的解释
tōngjiǎ

通假

拼音tōng jiǎ

注音ㄊㄨㄙ ㄐㄧㄚˇ

繁体

基本解释

  • [释义]
    (1) (名)汉字的通用和假借。
    (2) (动)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构成]
    并列式:通+假
    [例句]
    古汉语中有很多通假字。(作定语)研究通假。(作宾语)通假要弄懂。(作主语)

详细解释

  • ◎ 通假 tōngjiǎ
    [interchangeability of words or characters] 汉字中的互相通用及假借的用法
    (1).互相借用。 明 文徵明 《企斋先生传》:“先生昆弟五人,白首同居,有无通假,死丧患难,惠恤惟勤,於伦谊至篤也。” 张元济 《<愧郯录>跋》:“书此以识吾友通假之惠,并为是书庆幸焉。”
    (2).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严格说,与本无其字的假借不同,但习惯上也通称假借。包括同音通假,如借“公”为“功”,借“骏”为“峻”;双声通假,如借“祝”为“织”,借“果”为“敢”;迭韵通假,如借“崇”为“终”,借“革”为“勒”。古书多用通假字;今简化汉字也常常采用,如借“谷”为“穀”,借“吁”为“吁”。

基本含义

  • 指两个或多个字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词语。

详细解释

  • 通假是指由于语音演变或历史原因,导致两个或多个词语的发音相同,但它们的意义却完全不同。这种现象在汉语中比较常见,通常是因为古代汉语的语音变化和词义演变的结果。

使用场景

  • 通假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特别是在文学作品、古代文献和古代诗词中。了解通假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对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故事起源

  • 通假现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由于语音的变化和词义的演变,一些原本不同的词语最终发音相同,但意义却完全不同。这种通假现象在古代文献和诗词中经常出现。

成语结构

  • 通假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通”意为相同,相通;“假”意为假借,引申为借用。成语的结构简单明了,寓意明确。

例句

  • 1.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通假的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2. 他对古代文学研究得很深,对通假现象有着独到的见解。

记忆技巧

  • 记忆通假可以通过以下方法:1. 制作词语卡片:将相同发音但不同意义的词语写在卡片上,一面写发音,另一面写意义。反复翻看这些卡片,加深记忆。2. 创造联想:将通假的词语与具体的场景、形象或故事联系起来,形成有趣的联想,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

  • 了解通假现象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汉字发展演变、词义演变和古代文学作品。通过阅读古代文献和诗词,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通假现象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小明和小红是好朋友,他们的名字发音相同,但意思不一样。

2. 初中生

  • 这个字的发音和那个字一样,但是意义完全不同。3. 高中生: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通假现象经常出现,给文学作品增添了一些趣味和难度。

拆字解意

通假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