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干
拼音xiāo gàn
注音ㄒㄧㄠ ㄍㄢˋ
繁体
基本解释
箫管竹。 汉 王褒 《洞箫赋》:“原夫簫干之所生兮,于 江 南之丘墟。”
基本含义
- 指乐器箫的竹管,干燥而空虚。比喻文章或音乐空洞无味,缺乏灵感和内涵。
详细解释
- 箫是一种古代的乐器,由竹管制成,用来吹奏音乐。箫干指箫内空虚干燥,没有音乐的美妙声音。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文章或音乐空洞无味,缺乏灵感和内涵。
使用场景
- 箫干这个成语常用于文学艺术领域,用来批评那些空洞无味的作品。也可以用于形容其他领域中缺乏内涵和灵感的事物。
故事起源
- 箫干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楚辞·天问》一文中。楚国的屈原在流亡期间写下了许多抒发自己思乡之情的作品。其中一篇《天问》中有一句诗:“箫声何处绕楚山,干燥寥落空虚间。”这句诗用箫声的干燥寥落来形容自己的心情和流亡生活的空虚,后来逐渐演化成了成语“箫干”。
成语结构
- 主要由“箫”和“干”两个字组成。
例句
- 1. 这篇文章写得太箫干了,完全没有思想深度。2. 这首曲子的旋律空灵优美,一点也不箫干。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空洞的竹管箫,没有美妙的音乐声音,这样就能够联想到箫干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音乐和文学相关的成语和词语,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艺术。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不喜欢这个故事,里面的情节太箫干了,没有趣味性。2. 初中生:老师批评我的作文说写得太箫干,我要努力增加故事情节和描写细节。3. 高中生:这首诗的意境很深远,一点也不箫干,我要学习这种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