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遁
拼音mào dùn
注音ㄇㄠˋ ㄉㄨㄣˋ
繁体
基本解释
潜逃。《后汉书·度尚传》:“ 磐 身婴甲胄,涉危履险,讨击凶患,斩殄渠帅,餘尽鸟窜冒遁,还奔 荆州 。”
基本含义
- 形容人行动迅速,逃避得很快。
详细解释
- 冒顿原是外蒙古语中的词汇,意为“逃亡”或“逃跑”。在汉语中,冒顿多用来形容人逃避得很快,行动迅速而又迅速消失的情况。
使用场景
- 冒顿常用于形容人在关键时刻逃避或逃跑,也可用于形容人的行动迅速而又神秘莫测。
故事起源
- 冒顿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明代戏曲《西华山》中。故事中,西华山的山神被人类侵扰,决定下凡寻找有缘人传授武艺,以保护山林。然而,山神一出现就被人们发现,于是他决定迅速逃离,不再公开示人。从此,冒顿成为了形容人行动迅速、逃避得很快的成语。
成语结构
- 冒顿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声成语。
例句
- 1. 在警察的追捕下,小偷冒顿逃离了现场。2. 他听到有人走进来,冒顿地躲进了角落。3. 面对危险,他冒顿逃走,留下了伙伴们。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冒顿的发音与“毛顿”进行联想,想象一个人在遇到困难或危险时,像毛发般快速地逃离现场。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冒顿相关的成语,如“冒顿不及”、“冒顿出逃”等,加深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突然发现我们在上课时在偷看手机,我们冒顿地把手机藏起来了。2. 初中生:考试时看到难题,我冒顿地把答案写在纸上。3. 高中生:老师突然来到教室门口,同学们冒顿地关掉了手机并装作认真听讲的样子。4. 大学生:听到父母来了,我冒顿地把书包里的零食藏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