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刑
拼音tíng xíng
注音ㄊㄧㄥˊ ㄒㄧㄥˊ
繁体
基本解释
停止执行刑罚。《晋书·刘聪传》:“ 聪 怒甚。 刘氏 时在后堂,闻之,密遣中常侍私敕左右停刑,於是手疏切諫, 聪 乃解。” 宋 程大昌 《考古编·春夏行刑》:“古者春夏不行刑,曰恶与天之生长相拂也,然或罪状已白,停刑以待秋冬。”《清文献通考·刑考十六·赦宥》:“凡省刑停刑诸条,有关於矜恤庶狱者,得敬谨特书,以昭旷典云。”
基本含义
- 暂时中止处罚或刑罚。
详细解释
- 停刑是指在刑罚执行过程中,暂时中止刑罚的行为。通常是由于一些特殊情况或原因,使得原本应该执行的刑罚暂时不予执行。
使用场景
- 停刑通常用于法律、司法相关的场景,用来描述暂时中止刑罚的情况。例如,在某个案件中,被判处死刑的罪犯因为意外发现新证据,法庭决定停刑,重新审理案件。
故事起源
- 停刑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谢安传》中。据传,谢安是晋朝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任职官员期间,曾经有一次遇到了一个冤案,一个无辜的人被错误判处死刑。谢安为了救这个无辜的人,亲自上书皇帝请求停刑。最终皇帝同意了谢安的请求,停止了刑罚的执行。这个故事成为停刑这个成语的起源。
成语结构
- 停刑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动词“停”和名词“刑”组成。
例句
- 1. 由于新的证据出现,法院决定停刑,重新审理此案。2. 虽然罪犯被判处死刑,但由于其在监狱中表现良好,法院决定暂时停刑。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记忆成语“停刑”。可以想象在执行刑罚的过程中,突然停下来暂停刑罚的场景,以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法律、司法相关的成语,如“服刑”、“量刑”等,以扩展对相关领域的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因为犯了错误,被老师停刑了,不能参加学校的足球比赛。2. 初中生:这个罪犯被判处死刑,但因为他有悔过的表现,法院决定停刑,给予他改过自新的机会。3. 高中生:在这个案件中,法院决定停刑,重新调查证据,以确保判决的公正性。